家庭医生基因检测肺癌治疗ldquo

时间:2022/6/4 12:07:14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老刘今年67岁,查体时发现发现肺部阴影,最终被确诊为晚期肺腺癌。首诊医生建议老刘进行基因检测,以更精准选择治疗方案。基因检测准确性有多高?穿刺取活检会不会造成肿瘤转移?万一做了没有基因突变,高昂检测费用不就白花了?这些问题让老刘心里疑虑不已。

避免“盲人摸象”的治疗

“基因检测的准确性,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目前很多试剂是能够达到千分之一,甚至有些能够达到万分之一的检测效能。”医院肿瘤科张瑜主任医师提醒说,基因检测是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用药决策的前提,患者切记要到国家批准的、可靠的、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不做基因检测的肺癌治疗等同于盲人摸象。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当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驱动基因突变。目前,针对肺癌已经上市的靶向药多达20种,如果有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靶向精准治疗能带来更长的生存期。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无缘使用靶向治疗,但也可选择持久有效的治疗方式——免疫治疗。

小细胞肺癌,属于基因突变很少见的类型。对于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考虑暂缓驱动基因检测。如果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检测免疫治疗相关基因,包括有利的基因,或者超进展基因。所以,无论是否有靶向治疗机会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或者需要选择免疫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首先都要进行基因检测。

尽量做更完整的检测

早期检测、全面检测,从而明确肿瘤的分期分型,进行相应的诊断,才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依据。而且,基因检测取材过程相对是比较安全的,考量和对比转移的风险、后期治疗肿瘤控制的获益,组织活检是公认应该要做的一件事情。

基因检测通常用患者一个组织标本来做,主要通过B超或CT引导下的穿刺、纤支镜、EBUS、磁导航等技术,尽可能取到患者组织样本,做出病理的组织学诊断,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用组织样本做基因检测和免疫检测。但如果后续的标本不足以再支撑基因检测,那么血液的基因检测可以作为很好的替代,因为血液的检测代表全身循环游离DNA的状况。

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需要做多次基因检测,以便确认最新的疾病进展情况。比如初次检测没有出现突变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新的突变。另外,患者在进行靶向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药、疾病进展,新的基因检测结果是耐药后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从医学的角度考虑,如果初始治疗的时候,能够得到一些更好、全面的基因检测数据,加上免疫检测的数据,是提升癌症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有效手段。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尽量选择多基因检测,比如检测所有位点突变、未知的基因等多种变异类型。基因检测费用比较昂贵,全国各地价格不一,只有少部分地区能够进行医保报销。部分患者若经济条件无法进行全面基因检测,至少基础的靶点检测是必要的。

作者吴志

更多精彩科普老年血压要达标也要维稳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五问答减毒疫苗的发现是一次意外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cjjb/134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