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佳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812994.html
要给家长们明确的是,居家期间,儿童是极可能发生各种意外伤害的人群。
口述杨医生记者
周洁前几天,我在急诊接待了一名2岁的孩子,她意外从15楼高坠,虽然在上做了一些急救措施,医院的时候情况已经不太好了,最终我们没有迎来奇迹,而我的心情,也变得异常沉重。医院的儿外科医生,最近,我一直坚守在单位的门急诊,本以为封控期间来急诊的小朋友相较以往会有所下降,但没想到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小朋友因为外伤和骨折到急诊来求医。平常我们的急诊接收的主要是急腹症的孩子,外伤的病人有,但不算是主流。然而,封控期间,外伤病人成了我们接诊的主要人群,我想一个是因为急腹症的病人,以前医院了,但现在普遍会选择先在家观察;另一个原因是外伤比较严重的话,家长无法在家里自行处理。当然,这么多外伤病例,也意味着封控期间,家长看管不力,作为医生,接诊时我既心疼这些小朋友,也对家长恨铁不成钢——因为这大部分都是可以避免的呀。资料图东方IC比如我前面提到的2岁小朋友,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大人,恰好大人当时跟邻居在商议事情,就是这短短5分钟,小朋友通过阳台间的杂物攀爬到窗户上,不慎跌落,其实他们家其他扇窗户都做了防盗窗,唯独阳台没有,但很多悲剧都是各种巧合堆积发生的,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要给家长们明确的是,居家期间,儿童是极可能发生各种意外伤害的人群,比如在口欲期的儿童,可能误食异物,我们就接诊过吞了别针、小钢珠、塑料小玩具等异物的孩子,这是孩子在探索与外界世界的关系,他们不懂这是什么,但家长应当格外注意,做好小物件的收纳工作。还有小朋友误食了抗原检测液送医的,因为我们此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所以送来后只能先观察小朋友的情况,多喝水促排尿,目前来看没有给小朋友造成什么太坏的结果。最近上海每家每户可能都发了抗原自测产品,家长做好检测后一定要放在小朋友拿不到的地方,避免意外。还有的小朋友在家里滑滑梯摔下来的;有家里骑自行车摔骨折的......有一个小朋友因为在湿滑的地面上奔跑,摔倒后后脑勺着地送医,拍完CT后显示少量颅内出血,孩子受苦家长心焦。所以我也想严正呼吁一下,尽管封控期间小朋友在家中比较难熬,但尽量不要做非常剧烈的运动,因为家里的东西比较多,很容易磕磕绊绊造成危险,即便真的要做,最好把周围东西清空,做好防护工作,别让一时的粗心大意造成自己一生的阴影。资料图东方IC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医院要经历重重关卡,看完病回家也得耗费一番工夫,因为没有出租车和公共交通,如果家比较远的话只能联系居委会解决,这还是比较顺利的情况。不过,我也注意到保障就医的巡游出租汽车已和各区完成对接,4月18日起市民可以拨打巡游出租汽车预约电话进行预约,应该也解决了部分市民的回家问题。其实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为了正常上岗也用尽了洪荒之力,不少同事奔赴前线抗疫,还有部分同事被封控在家中,能够在岗的医护人员不仅每天一早都得做核酸,在门急诊工作的话,也需要12个小时一直穿戴大白,这是之前两年疫情管控期间没有过的。一开始穿大白工作,总是有点束手束脚,好在对我们外科来说,适应期过去以后,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展开,只不过戴着N95,闷在衣服里,接诊时还要不停地讲话,有的时候会有种缺氧的感觉。大白的防护也确实有必要,因为急诊的病人情况一般都比较紧急,病情比较重的病人,需要边治疗边做核酸。前两天,我们抢救了一个病人,途中核酸出来,是阳性的,好在我们做了防护,后续抢救的环境也进行了消杀,有效避免了更大范围的感染。半夜下班回家的路上尽管工作比起平时多了些辛苦,医院的家长似乎更能理解我们医务工作者了,我们也能理解他们的不易,医患关系融洽了不少,累是累了点,但心里还是感动的、温暖的,只希望家长们能够再给孩子们多点关心,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如常的生活尽快回来!
征集令
年3月以来,上海疫情呈多点散发、多链并行、隐匿传播、快速蔓延态势。这是年到现在,上海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形势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减少流动、大范围筛查核酸……这一切都是上海居民在两年多的疫情中第一次碰到的情况。
上海战疫,刻不容缓;上海加油,没有退路。
《新民周刊》现面向广大读者征集身边的抗疫故事,欢迎您提供相关线索,让我们用新闻留存魔都经历的这一切。
你战疫的点点滴滴,我们珍惜!?
集值班编辑联系方式如下(添加时请简要自我介绍):
周一:应 琛
周二:金 姬
周三:黄 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