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焦虑增高治疗听听专家怎么说人民资讯

时间:2023/9/22 22:17:53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本文来源: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记者王振雅)“9岁之后就没长过了,医生我想长高!”西部某省的男孩小果(化名)今年15岁身高仅有1米45,由于骨骺线闭合,错过了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窗口期”,而终生要承受着“无法容忍的矮小”……

“医生,我觉得儿子太矮,看怎么让他长高10cm!”北京的王女士(化名)带着身高1米75医院内分泌科,恳求医生给孩子打生长激素……

两种境遇,两种忧愁,都折射出目前中国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现状。8月12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举办“儿童生长发育规范诊疗专家媒体座谈会”,邀请罗小平、傅君芬、朱岷、罗飞宏、巩纯秀、潘慧等国内多位权威生长发育领域专家,一起探讨社会焦点问题,为家长与患者答惑解疑。

该治的没治:万孩子属于矮身材

“身材矮小的人群,约占全国0-14岁以下儿童总体的3%。”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儿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名誉组长罗小平教授介绍,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推算,在中国14岁以下的2.亿人中,万人属于身材矮小的人群。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要将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从年的8.1%,降低到年的小于5%。罗小平说,儿童身高如果低于标准身高中位数一到两个标准差,就属于生长迟缓。也就是说,青春期前儿童如果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即为生长速率缓慢,家长应该予以重视。

身高是反映个体健康与疾病状况的重要指标,属于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研究范畴。

浙江大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认为:儿童体格发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动态性、持续性、阶段性、规律性特征。各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长期变化趋势,随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相似的发展模式。

近40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已明显缩小,生长迟缓率显著下降。年第5次全国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营养良好儿童的线性生长已达到相对稳定阶段,生长潜力已得到较充分发挥。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3%的矮小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这方面的治疗还很不充分。但同时一些家长对子女身高的期望值在不断增加,也出现了“身高焦虑”的情况。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朱岷教授说,儿童期的生长以生长激素轴调控为主,正常情况下儿童时期身高每年增长5~7cm。青春期的生长调控转为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协同作用,体格生长进入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整个青春期女生大约长高25cm,男生大约长高30cm左右。

孩子青春期结束后不久,长骨骨骺融合,身高基本定格。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飞宏教授展示了一组针对6~18岁7万多名上海儿童的调查数据:“矮小患病率为3.26%。其中城区患病率2.57%,郊区患病率3.75%。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人群特点等都会影响矮小症发病率。”

其实,身材矮小只是个相对的概念。罗小平说,老百姓说到的身高,一般是包括基础身高、平均身高、理想身高三个层面。“目前而言,国人成年男性1.6米,女性1.5米是基础身高(正态分布下限);平均身高每个年龄段不一样,都有它的均数,最新的数字是成年男性1.72米,女性1.60米;理想身高就没有定论了。而如果低于基础身高值,就属于身材矮小。”

罗小平指出,按照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美国儿科内分泌学会、中国儿科内分泌学会等发布的共识和指南建议,“身材矮小的儿童都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和积极干预指导,明确生长落后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进行针对性治疗。而实际情况是,身材矮小儿童得到规范化诊治的比例不到5%。”

“海拔”执念:身高焦虑成了社会问题

“潘大夫,我没病,我妈有病!”那个身高1米75,被妈妈拉来要打生长激素的孩子这样对潘慧说。

医院内分泌主任医师、中国生长发育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潘慧说,门诊中遇到的,越是身材不高的父母,对孩子的身高越焦虑。

“虽然,美国国家生长协作研究(NCGS)数据库中也有约5%的人,并没有达到生长落后的标准而使用了生长激素治疗以改善身高,也没有发生特别的不良事件。”但在中国,罗小平表示,对于单纯为了追求理想身高的情况,医生不推荐、不主张、不支持进行生长激素治疗,而且也没有临床依据来评价这种干预的实际效果。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巩纯秀介绍,有的患者不符合生长激素治疗指南,不具备治疗的指征,她没给患者开药,患者家属不理解,声称要去医政处投诉她。

诸如此类的问题,罗小平教授也遇到过不少。“有的职业具有明确身高门槛,比如模特、运动员、舞蹈演员等。”罗小平教授介绍,孩子确实是有天赋的好苗,个子不矮,但长高几厘米,对他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决定他的未来发展方向。家长苦苦哀求,孩子痛哭流涕的也不少。这个时候打还是不打?医生非常难办。

确实,在临床上,医生治疗身高要“雪中送炭”,不能“锦上添花”。

那有没有可能把追求理想身高的这部分归类到医美领域呢?浙江大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认为现在还不具备条件:“身高问题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生长激素属于肽类激素类处方药,国家对于生长激素的销售有《药品管理法》《反兴奋剂条例》等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里销售,还要定期监测、追踪、调控,目前医美机构各方面都达不到要求。”

身高焦虑的社会病,还是要靠全社会合力才能解决,不能把压力全给了生长发育的专家,医疗资源要面向真正需要治疗的身材矮小人群。罗小平教授认为,社会要提倡反对身高歧视来维护公正公平,它关涉人的健康发展和家庭幸福,是全社会的事情。而针对确实有显著生长落后的儿童群体,家长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jbcs/1398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