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zj/
有些东西要靠熏
从左至右:吴瑞萍、诸福棠、邓金鍌,
医院儿科任教。
让北大儿科人引以为傲的是他们的“底蕴”。
拥有百年历史,成立于建院初期,年独立建儿科病房,年成立儿科教研室,按现代儿科模式开展儿科医教研工作。年,在我国儿科学奠基人诸福棠教授的带领下,北大儿科开始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制度及规范的医师培训制度,从而成为我国最早建立起来的现代儿科之一。
文化底蕴的传承是最为珍贵的。“厚德尚道”、“求实创新”、“科学民主”、“悬壶济世”……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医院儿科人身上传承下来。
“医院儿科一直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不唯上、不唯权,只唯科学、唯事实,平等包容、独立思辨。”现儿科主任姜玉武曾写道:“从诸福棠教授起,就给儿科同仁立下了规矩,互相不称官称,一律称大夫。在医院儿科,讨论各种事务,尤其是医疗问题,没有职务高低,都是大夫,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
医院儿科之所以被评为名院名科,是因为有了名师才实至名归。
医院小儿科合影(前排从左向右为:于载泺、李树政、籍孝诚、黄德珉、胡长彦、李齐岳、魏秀勤;后排从左向右为:左启华、孟芝庵、李韵琴、孟英、邓金鍌、诸福棠、秦振庭、郑德元、沙荣惠、德晋卿、王淑珍。
美国留学归来的诸福棠,培养了中国几代儿科学人,胡亚美、张金哲、左启华等一批著名儿科学专家都是在他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医院儿科奠基人之一秦振庭教授,开创了我国儿科专科建设和发展的先河。她将教学工作与临床并重,撰写了多本儿科教材。年逾八旬之时,秦振庭教授依然出席全科大查房,对待病历中的用语、措词一丝不苟,一如她整齐的头发,一丝不乱。
年,左启华教授在医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小儿神经专业组,受到左启华教授的启发和点拨,吴希如踏入了这个领域。年吴希如的第一篇小儿神经学论文发表,左启华教授主动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吴希如的后面。要知道,论文中涉及的50个病例,全是左启华教授日积月累的收集、记录,却被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吴希如感动至今,秉承至今,她说:“这就是老师。”
日后,吴希如出任儿科主任,全面实施了临床、教学、科研“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发展思路,但她也像左启华教授那样,适时悄悄淡出,将秦炯、姜玉武这样的年轻人推到舞台前方。
医学部“桃李奖”获得者马郁文曾回忆“中国儿肾奠基人”王宝琳教授对她的言传身教。“一次我度过了倍受煎熬的大夜班后,病程日志中没有细心计算补液记录,王教授在查房前仔细看过护士记录、化验单,计算每一个步骤补液量,亲自写在病程日志上。”这半页日志一直铭刻在马郁文心中,它代表着儿科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它经由马郁文又影响和教育了后来的儿科人。
杨霁云教授总是将自己所知所学毫不保留地与大家共享、交流,带动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学风,也影响了她的学生丁洁。丁洁回忆说:“在老师的影响下,许多细微的地方都受益匪浅,特别是老师对专业的热爱与投入,对科学的严谨与奉献,爱学生以及在教学中毫不保留负责到底的精神。”
“我就是被‘熏’大的。我的老师就是这样做人做事的,我跟着慢慢学,我也这样教我的学生。”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获得者齐建光这样说。杜军保是齐建光的老师,他是中国小儿心血管疾病的领军人物,也是首届中国儿科医师奖的获得者。“杜老师极少生气,待人接物永远是彬彬有礼;治学又极为严谨、认真。”
林庆教授讲课生动形象,杨霁云教授家中书多得几无下脚之地,李万镇教授至今保持追踪最新文献的习惯……这些老教授们无一例外都热爱教育,倾心于对后辈的培养。
一代代北大儿科人,以他们敬爱的老师为榜样,然后朝着榜样的方向努力。他们正是在这种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氛围中被“熏”出来的。
多形式培养胜任力
有历史底蕴,更有创新发展,医院儿科顺应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时代要求,也不断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与创新。
“现在的学生,英语好,沟通交往能力强,检索能力出色,善于获取资源、提出疑问和挑战,也更注重生活品质。作为老师,必须适应新一代人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主管教学工作的儿科副主任齐建光介绍。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情景教学、理论命题、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和直接操作观察(DirectObservationofProceduralSkills,DOPS)等……医学教育及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医院儿科注重定期进行教学方法的规范与学习,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年医院儿科和儿童神经住院医师项目获得加拿大皇家内科与外科学会的预认证(左一为齐建光,右二为吴晔)。
年,医院与加拿大皇家内科与外科学院(简称RC)合作,成立了“医院-RCPSC毕业后医学教育合作中心”。借此机会,经过探索,医院儿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胜任力导向”住院医师管理、培训、评估体系,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师所必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是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医院儿科每年承担着50余名各种来源的住院医生(8年制、专业型临床研究生、北京市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本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
如何能使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本土化,最大程度的将北京市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相结合?这是他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制定规章制度并不难,难的是落实。要结合实际,落到实处。”齐建光说。
刚入职的住院医师存在能力参差不齐、压力过大的情况,于是,医院儿科加强了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体格检查、病历书写、技能培训、急救培训等。培训要求人人过关后再进入临床。
儿科住院医师项目委员会会议合影()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儿科成立了包括住院医师代表和各主要轮转站点负责人在内的儿科住院医师项目委员会——科主任姜玉武任主席,教学主任齐建光为具体负责人,原教学主任、对医学教育具有丰富经验和极大热情的陈永红教授任顾问。委员会会议每三个月会举行一次,对轮转安排、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进行讨论、评审。
委员会非常重视住院医师的意见反馈。“我们曾收到编写手册的建议,于是我们编写了医院版‘儿科住院医师手册’,这个手册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帮助大家快速进入住院医师角色。”齐建光介绍。此外,他们还为每一位住院医师,配备导师一名,帮助住院医师及时获得有效的指导。
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是第三代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他人文属性能力的培训内容相对空泛,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而在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中,人文属性的能力将和医学专家的核心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可以培训、可以评估的重要能力。
“以前重视三基三严,但是只是光有知识可不行,还得会跟病人沟通,能跟同事合作,学会管理自己的资源、时间、病人,更要宣教,也要能提社会建议。”齐建光说。
于是,医学专家之外的其他能力培养内容被增加进来,如:沟通技巧、演讲技能、批判性阅读文献、科研思路与试验设计、统计学方法介绍、教学方法介绍、时间管理等。
而这些能力的学习不仅除了依靠传统的讲座、查房等,北大儿科更发展了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团队式教学、工作坊、小组讨论、座谈、模拟训练等多种方式教学方法。
学生们会围坐一起分析这样的案例:“急诊室突然同时来了三个病人,一个腹痛、一个发烧、一个惊厥,你怎么办?”经过分组讨论后,学生分别发言,讲述如何处理,这样处理的原因什么。“我会告诉大家一个时间、资源的分配原则,但是原则只是原则。具体案例如何处理,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大家可能各有各的道理,有时候可以互相借鉴,不见得我的方法就是最对的。”齐建光说。
CanMEDs健康倡导者能力培养为主题的workshop
在“沟通”为内容的工作坊(workshop)中,场景教学的方法被运用其中。侯新琳教授扮演了来源于真实的沟通困难病例的家长。孩子做骨穿需要家长签字,家长一大堆问题,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做。作为医生,你如何去谈?孩子发烧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了好多家长,有的非得要求输液,有的坚决不许。作为医生,你如何处理?……她频频向所有住院医师发起挑战,并实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这样的工作坊气氛活跃、发言积极,充满了学习与反思。
在一次以“职业精神”为主题的工作坊中,闫辉副教授让大家分组讨论什么是职业精神,并各抒己见。她抛给学生一个门诊中常见的问题:“有患者说,‘大夫,给加个号吧。’这时,你是加还是不加,为什么?”闫辉说:“这里没有正确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就是鼓励学生们讨论、发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找答案的方法。”
制定了培养方案制度,落实下去后,效果如何?评估和反馈很重要。
在北大儿科,住院医师轮转期间能从上级医师、导师处得到持续性的口头反馈,以便及时改进;轮转中期,住院医师要完成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DOPS),并从主治医师那里获得正式的面对面反馈,以提高其后半期的学习水平;轮转出科时,还要进行度评估,以及出科客观结构化面试。
贯穿整体的评估和反馈都是为了实现:“考试不是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
“理论高分不是唯一,是为了全面提高岗位胜任力。”
“以学生为中心”、“胜任力为导向”,在教学实施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注重以住院医师的‘学’为主,老师的‘教’为辅,注重锻炼住院医师自我学习、自我组织的能力。医院儿科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帮助住院医师们快速成长,承担起临床责任。
年接受加拿大皇家内科与外科学会(RC)再评估,获得加方高度认可。
遇到好带教是怎样一种体验?
北大儿科老师带教意识强,这是大家共同的评价。
“我们要求全员带教,只要在病房就是在带教。”齐建光说。
什么叫带教意识强?在病房,带教意识弱的老师会直接交代,某位患者需要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两句话,五分钟完成。带教意识强的老师,就会慢慢来,先让学生说一下患者的情况,然后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遇到典型病例,带教意识强的老师更会有意识的让学生来触诊,亲自感受典型特征。
老师慢慢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看病,而不是直接把处理方案告诉学生。学生参与、思考、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执行命令。这样的查房中,会有激烈的讨论:低年资的先说,高年资的补充,遇有不同意见,大家共同探讨。讨论时有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收获也就更大。
在熊晖教授的一次查房中,她时不时地向在场的实习大夫发起提问:MOG是什么意思?英文全称怎么说?为什么生酮饮食能治疗难治性癫痫?血压低到多少需要处理?……
熊晖会提醒学生:病历需要总结归纳,不要全部逐一列举;要知道机制,要知道适应症和禁忌症;要多翻翻书,英文要熟记……
在一个小时的床旁查房后,熊晖又带领大家进行了一个病例讨论。研究生陈小娜结合她负责的一个病人的病例,汇报了《KCNQ2基因及相关癫痫谱系疾病》。一番讨论后,熊晖告诉大家:“三个月的轮转,时间很短,要在床旁多观察病人,观察发病形式,再结合文献,进行思考。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
汤泽中副主任医师和孙国玉主治医师团队式教学
带教好不止是老师意识要到位,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同样重要。
在本科生的见习带教中,两名脱产带教老师需要提前两周脱产备课。他们与教学主任、教学督导组专家及以往带教老师一起学习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统一临床操作手法,熟悉带教要求,演示带教过程。在见习带教过程中,两名带教老师至少接受一次见习督教,以保证教学质量、督促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与学习。
以问题为中心和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被引入。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同学课前预习,课中结合具体案例、更加贴近临床实际情况,锻炼学生临床思维。
PBL的教学方法同样被应用到见习中的临床病例讨论中。在这里,本科生的见习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病房中见习要求病种,病例讨论,见习临床操作(模拟教学小儿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心肺复苏等),PBL临床病例讨论,英文病例讨论,读书报告,书写病历,门诊见习,预防保健和婴幼儿发育评估以及小儿外科见习等……
与见习带教不同,实习以学生在病房日常临床轮转、参加病房各种查房为主。实习带教主要由所在病房主任、主治医和住院医完成,此外,科室层面也会安排统一技能培训和病例讨论。实习教学中,还安排2-3次模拟技能培训,如:模拟操作骨穿、腰穿、新生儿复苏、鼻胃插管、头皮针输液、体格测量、婴儿喂养等。
张欣副主任医师以模拟教学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儿童心肺复苏培训。
在病房中,以实习同学和住院医师为主体,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参与和指导,这极大地调动了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自学积极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床旁教学指导,促使他们更主动的学习。教学中,注重晨交班和查房汇报病历,并要求主治医和主任给予及时反馈。重点检查病例内涵,病历书写是否规范、病例特点总结是否精炼、诊断鉴别诊断是否能体现临床思维。
实习时间毕竟有限,学生无法轮转所有科室。因而,对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肾脏、血液、新生儿、风湿免疫8个系统疾病均安排一次副高以上人员主持的CBL为主的病例讨论。
在医院儿科的本科生教学方面,不管是见习阶段还是实习阶段,他们都注重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在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入以问题和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沟通、合作、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强调形成性评价,努力提高带教质量。
正因如此,医院医院教育处组织的历届实习带教评估和督导中名列前茅,在每年的实习反馈中均得到实习同学的一致好评。
在儿科实习同学的总结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回忆:
“给一个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查体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摸到了典型的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体征,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春雨老师带我们去查体,患儿有比较少见的牛奶咖啡斑;肝脏触诊时,纠正我们的手法,细心教我们技巧。”
“主任查房的时候,如果有实习同学在,会刻意多讲一些,科查房的时候也都会让实习同学提问。”
“在儿科肾脏病房时,收了一个病史很长很复杂的病人,师兄和我一起认真的研究病史,加班写病历。主治老师对于我提出的问题都很热心的解答,有典型的病例、体征都会带着我去看。”
“儿科教师对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