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喂母乳两周,却成为了母乳喂养咨询师澎

时间:2024/1/24 20:42:55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原创咨询师-韦江绿马蕾孕哺育

这是一个不定期更新的专栏

听一听咨询师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儿童发育咨询师和母乳喂养指导师韦江绿,定居上海浦东,喜欢看书和自由行式旅游。在这篇文章里面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母乳喂养指导师。

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在国内某院校就读,研究生就读期间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联合培养1年。因为过往的学习经历,让我在育儿这方面也不曾马虎,学习了很多科学育儿的知识,成为妈妈后还去学习了专业的母乳喂养和儿童发育的知识。现在的我不仅是一对双胞胎儿子的母亲,还是目前上海唯一的一位从「马蕾孕哺工作室」毕业的母乳喂养指导师和ASQ儿童发育咨询师。

(照片:作者和双胞胎儿子们)

我跟很多已育女性母乳喂养指导师有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我几乎没有给自己的宝宝母乳亲喂过。我自己的宝宝们吃母乳的时间只有2周。一定会有人好奇,为什么一个几乎全人工喂养的妈妈,会选择了母乳喂养指导师这个职业?

产前的细致学习

我从年初备孕,到15年底医院生殖医学科就诊,经历了3次人工授精,3次人工取卵,4次胚胎移植,年我才拥有了珍贵的这对宝宝。因为他们的来之不易,我从还没怀孕就开始看《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九版》等与育儿相关的书籍,报名参加了某私立医疗机构的育儿班,想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到孩子最好的照料。我以为已经为宝宝的到来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照片:做试管的时候,每天给自己打低分子肝素打出来的淤青)

产后的意外干预

由于前置胎盘反复出血,在我35周4天第五次胎盘出血住院的时候,我的产检医生就决定让我的宝宝们在满36周那天提前来到这个世界。

(照片:宝宝睡在保温箱里面)

从产房出来以前,我真的以为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结果事实离我想象的差得太远了。我先后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准备1:给宝宝喂上第一口母乳

现实是:分娩后宝宝比我提早回到病房,当我还在产房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被喂过葡萄糖水和配方奶了。对于这个操作,得知实情的我只剩满脑子的黑人问号?????

准备2:出生后给宝宝做肌肤

现实是:医院已经开始支持在剖宫产中即可开始进行肌肤接触。可是

我在回到病房后想和宝宝做肌肤接触的时候,依然因为身上有监护用的电极片所以医护人员不支持。

准备3:使用最适合新生儿的后躺式哺乳

事实上:家人认为宝宝趴着吃不到奶,坚持让我侧躺着喂。我侧躺着没能让宝宝好好衔乳,每吸一下我都感觉在受刑。

在宝宝吃了没多久我就痛的喊停,坚持使用用后躺式的姿势,让宝宝斜着趴在我的胸口。自己寻找乳头并且张大嘴巴,先后顺利衔乳了,大宝那次在我的乳房上连续吸吮了11分钟,二宝连续吸吮了四十多分钟。但这是我的唯一一次成功的亲喂。

准备4:开启母乳喂养之旅

现实是:产后妈妈都熟悉的“被没奶”的质疑发生在我的身上。

等宝宝们在我乳房上昏昏欲睡的时候,家人就抱开宝宝,抱开后宝宝又都哭了起来,家人们觉得宝宝们还没吃饱,开始质疑我的奶量。我反复说宝宝应该不是饿哭的,宝宝只是想和我在一起却没人信。我满脑子都是一句话:我辛辛苦苦看那么多书那么多文章真是一点用都没有!

喂上配方奶之后宝宝很快睡了,我也越来越难让家人们相信我真的有奶。再后来,因为瓶喂姿势不正确,宝宝开始拒绝乳房了。

术后各种情况接踵而至:

由于排气不顺利,一直被禁食禁水到产后第三天晚上。产后疼痛特别剧烈,希望得到口服止痛药也不能获得支持,在我反复强烈要求下,产后第三天才给我一颗复方口服止痛药,我看到药物成分里有我不熟悉的名字,最后还是没吃那颗止痛药。

同时由于宝宝们吃奶频率太低等各种因素,我的泌乳二期到产后84小时还未到来。

(照片:家人在病房中用奶瓶给宝宝喂配方奶)

初见曙光

当我在身边获取不了任何支持的情况下,我希望有人找到专业的支持。我知道马蕾医生有母乳指导的培训和支持,但是很遗憾我不知道她们有线上的支持。因此在另外一个医疗平台问诊了一位医生。

我咨询的问诊平台只能文字问诊,泌乳顾问给了多做肌肤接触,手挤奶喂给宝宝,下奶以后用吸奶器吸奶瓶喂等建议,并给了我手挤奶的视频,跟我之前在科普文里面看到的手挤奶方法一致。泌乳顾问的安慰让我心情好过多了,接受了可能一段时间内只能先母乳瓶喂的现实。

产后第五天泌乳二期终于来到,我开始生理性涨奶,医院护士把我乳房弄得很痛以后,我足够坚定地拒绝家属好心地想要按照护士教的方法帮我手挤奶的建议。自己按照无痛按摩和手挤奶的方法,断断续续弄了大半天,感觉乳汁出来得比较顺利了,用电动双边吸奶器15分钟吸出来60毫升的母乳。那时候感觉整个人心情都好起来了。

被断开的母婴链接

然而我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从我产后第六天出院回家后,家人就让我少抱宝宝。只有当一位做医生的长辈来跟家属们嘱咐过要多让我抱宝宝以后,我才被“允许”每天靠在床上抱一会儿宝宝。

宝宝们满月以前,只有早上和傍晚在宝宝们换完尿不湿吃完奶后,才会交到我手上让我抱着十来分钟,每天两个宝宝加在一起大概就两三次机会让我可以安心地抱着宝宝,而不用担心随时会有人进来从我手里抢走宝宝。

我抱着宝宝的时候,能感觉到全世界就在我怀里的那种满足感。甚至于在宝宝突然哭起来,我马上跑到婴儿床边把宝宝抱起来的时候安抚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不是宝宝哭得我好紧张好心烦,而是很担心宝宝的哭声会把其他家人引过来把他抢走(事实上基本上每次都会这样)。我明白家人们希望我产后可以好好休息恢复身体,但至少在当时我的感觉里,就是别人从我的怀抱中把孩子抢走了。

被倒掉的初乳

虽然宝宝暂时只能瓶喂,但是我一直在坚持每天吸出母乳给宝宝。

可从回家第二天,我就发现好不容易吸出来的母乳,被倒掉了。我能肯定的至少有一瓶(60ml左右)。家人说因为我的那瓶母乳颜色太黄,觉得旧了不能给宝宝喝了。这件事情让我觉得,作为一个母亲自己决定自己孩子养育方式的权力被否定和剥夺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坚持母乳喂养的决定是不是真的有意义,好像除了我以外周围没有人在乎宝宝到底能吃多少母乳。我一直那么“纠结”于一定要喂母乳,在家人眼里是不是认为我在跟拒绝乳房的宝宝斗气,在跟认为我奶量不够的家人斗气?这使我开始有了放弃母乳喂养的念头。

离乳的决定

产后刚满2周那天,有过抑郁病史、并且从孕前就一直跟心理咨询师保持规律联系的我,知道自己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对劲,主动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就诊。因为量表测评结果提示抑郁症状严重,医生建议我服药治疗,而且是需要长期(至少1~2年以上)服药维持。

因为我有病史,更换药治疗效果不确定,所以医生建议还是使用我以前使用过效果比较好的、但哺乳安全方面证据不够充分的抗抑郁药物——盐酸文拉法辛。加上宝宝又是早产,所以医生是不建议我服药同时继续哺乳。

因为在母乳喂养经历中遭遇太多的打击,在面对医疗决策时,我选择了离乳并使用疗效确定的药物。我知道,虽然母乳喂养才是正常的哺育方式,但是如果妈妈的精神状态太糟糕,也会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经过利弊权衡后,我虽然非常不舍,也不甘心,但还是决定离乳了。我给自己安排了2周的时间慢慢断奶,同时遵医嘱开始服药(至今仍在规律复诊和服药),并且继续规律进行心理咨询。我的精神状态慢慢好转。

在宝宝1个半月的时候,我感觉孕前那个快乐自信的我又回来了。我越来越能感受到与宝宝的亲密联系,在照顾宝宝方面越来越主动,还主动学习了儿童发育的课程。

复盘哺乳经历

回想我的整个哺乳经历我觉得很难受,因为我没能按照自己内心认同的方式来养育自己的宝宝。因为内心的遗憾太大,宝宝们1岁以后我系统地学习了母乳喂养的课程。上完课以后,我发现其实我当时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我在孕期甚至孕前,就应该主动拉着家人跟我一起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提前跟要来照顾我的人打好招呼,告诉他们我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照料,积极寻求长辈的尊重。

我是有计划地剖宫产,其实我有很好的机会和充裕的时间跟医护人员提前沟通,争取让医护人员了解我的产后哺乳计划,看看是否能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

产后发生了我意料不到的情况,尤其是得不到家人对母乳喂养观念的支持的时候,我其实可以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我当时做的线上文字咨询,就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去坚持母乳瓶喂。除此以外,也可以找专业的母乳指导师通过视频甚至入户来帮助我跟家人沟通,在面临医疗决策的选择时帮我一起权衡利弊。

我非常庆幸自己分娩前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我分娩之前看那么多科普文,帮我躲过了很多喂奶的坑。很多妈妈遭遇过的哺乳疼痛,乳头受伤,石头奶,堵奶,乳腺炎……等等的痛苦经历,都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但是我分娩前储备到的科普知识绝大多数都是普适性的。而产前私教服务可以提供的则是针对孕妈本身的情况的,个性化定制的哺育知识和技巧。如果我孕前就知道这项服务,并且找到靠谱的线下母乳指导入门服务,能够顺利进行母乳亲喂的话,很可能就不会选择离乳这条路了。

早期离乳,我后悔吗?

如果现在问我,我做出产后两周就早期离乳的决定,会后悔吗?我很遗憾,并不后悔。

我离乳的决定是在当时认知范围和能力范围里面,做出的最合适的选择了。虽然我当时对特殊情况母乳喂养的知识储备可能不够有针对性,但对于母乳喂养的益处,配方奶喂养风险,还有各种治疗方案之间的利弊是充分知情的,而且是经过衡量利弊后作出的我认为有利于宝宝的选择。

虽然我早早就不喂母乳了,但我自信自己还是一个好妈妈,我努力地让自己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去跟宝宝进行亲子互动,并且在对配方奶喂养的风险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尽量用各种措施来避免可能出现的对宝宝生长发育不利情况。比如正确瓶喂努力避免过度喂养,尽量进行最全面的疫苗接种,学习循证儿童发育知识,自己在家给宝宝做发育管理。

成为曾经自己需要的支持

我的这段经历让我开始系统学习科学哺育和儿童发育的知识。我一开始的确只是想要用在自己的家庭养育中,让我这对人工喂养的早产双胞胎儿子更好地成长。疫情期间,我有幸参与了马蕾医生发起的线上公益咨询活动,为有需要的妈妈进行公益儿童发育咨询。

我发现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帮助到别的妈妈和宝宝以后,我自己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我决定将这个领域作为我自己的主要职业方向。

我最终选择这个职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怀,因为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当初的自己”。我很佩服坚持循证医学、坚持做母乳喂养和儿童发育推广的马蕾孕哺工作室,也充分地信任工作室的课程和讲师,并且选择这个平台系统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经过学习,我现在可以很好地解答这篇文章标题的问题:为什么产前学了那么多科普知识,我却不能顺利开启母乳喂养。因为科普知识面对的是最广泛的受众,重点在于让大家明白发生某种情况的时候该怎么做。所以,科普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相对普适性的,面对特殊医疗需求的情况则会比较谨慎。通过科普学习获得的知识,对于我这种情况复杂的、有特殊医疗需求的孕产妇和宝宝,可能会有很多特殊需求无法照顾到。

而系统的专业学习,则会侧重于原理和问题产生机制方面的讲解,咨询师明白了泌乳原理及背后的机制以后,面对客户个性化的千变万化的问题,才能抓住重点针对性提供资讯和行动策略。所以,即使是我这种自认自学能力非常强的妈妈,在经过大量的科普学习以后,在面临母乳喂养的问题时,比起自救,很可能咨询专业的母乳喂养指导师会是更加事半功倍的选择。

当初的我,心里最想要的,是有个人来帮我说服家人信任我的判断,支持我的决定,在我面临重大医疗决策的时候在我身边跟我一起分析和肯定我的选择。如果有妈妈像我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仍然无法让家人支持自己的养育决策,我希望我可以成为当初自己最需要的那个人,帮助妈妈甚至亲自去跟妈妈的家人传达妈妈的理念和决定,为妈妈争取到最大的家庭支持。

如果妈妈们遇到与哺乳相关的医疗决策,两边好像都各有利弊不知道该如何取舍的时候,我希望我可以在旁边为妈妈提供靠谱和正确的资讯,帮助妈妈指出各种可能,从内心理解、尊重并支持妈妈权衡利弊后的任何决定,包括像我自己一样选择产后早期离乳的妈妈我可以充分理解和提供支持。

?

所以这样的我——

仅有2周的母乳喂养经历,

没有遭遇过任何哺乳疼痛,

经历过严重的产后抑郁

现在依然是个乐观而坚定的母乳喂养支持者,并且选择了成为可以给到其他妈妈和宝宝支持的母乳喂养指导师。

希望我当初自己最想得到的帮助,可以给到现在同样需要的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ethl/143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