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们都在外奋战,我们也不能闲着东新园

时间:2024/1/23 17:57:26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刘俏言曹露婷

东新园小区里的医护人员在帮孩子看病。

“你先不要急,慢慢把情况跟我描述清楚,我会告诉你怎么做的。”

年12月16日,杭州东新园小区被封闭隔离管理的第10天。浙江中医院的骨科医生曹延广,上午刚刚在社区服务中心帮两个患者拆了线,他是“安心门诊”志愿团队的一员,这个近10人的团队,是由被隔离在东新园的医生和护士们临时组成的。

眼看着在外面的同事们为抗疫的事忙得风风火火,“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成了这些医护人员的共识——线上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简单指导用药,帮小区里的慢性病人收集需要外带的药物,处理一些小伤小病,就是他们在隔离期间的日常。

社区内医疗条件有限,有时即便空有一身本领也无处施展,医院儿科医生张玉平觉得,他们更多的是给病人送去一份安心,以及和疾病对抗的勇气。

露天问诊

“家长听了我的话,心就放松下来了”

张玉平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一个发热的孩子,还伴随着肚子疼和呕吐,这是同事给她打来的电话,“这个孩子你能不能去问问情况,帮帮忙?”

12月7日晚上,东新园刚刚被隔离管理,张玉平得知孩子有高烧的情况,没有立即上门去看诊,而是给家长去了电话,“先吃退烧药,如果不行还是要打,医院单独就诊,医院的防控措施。”

张玉平儿科医生的身份,抚平了电话那头焦躁不安的语气。

张玉平医生在问诊。

那时的张玉平还不知道,这样的线上指导会成为她未来隔离生活的常态。

间隔没多久,第二个家长的求助电话打来——3岁的孩子频繁咳嗽。张玉平没来得及多想,穿上放在家里用于换洗的白大褂,就跑出来给孩子看病。

她们约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门口碰面。没有椅子,没有听诊器,张玉平临时在卫生站借了一个,经过消毒,她站着给父亲怀里的孩子听诊。“孩子的肺部听起来不是很好,我现在手头没有药,要上报社区,医院看。”张玉平判断。

冬季,原本就易引发儿童的过敏、感冒、发烧等等症状,当这些普通的疾病碰上特殊的隔离情况,就会更加引发家长的焦虑。

自隔离以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朱迎虹接到了7通来自患者的求助电话。医院离小区很近,有些患者朱迎虹原本就接诊过,她就很快给出解决方案。还有一些求助者在电话中语速极快,朱迎虹能切身体会到他们的焦虑不安,“我会详细问他们什么症状,并且根据现在的条件多多少少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他们听完,心态自然就放松下来了。”她说道。

朱迎虹说话的语速很慢,“你这个症状其实比较常见,现在药很难买,我建议你用食疗,百合炖粥,冰糖煮雪梨,柠檬泡水,你都试试看。”电话那一头,是连声的感谢。

“大部分都是发热,我不太可能上门去接诊。我也没有防护服,只能根据孩子的病史、描述的状况,给出一些意见,指导他们吃一些非处方药。”就是张玉平这些最基本的处理,给了隔离中无助的居民莫大的心安。

紧急喉炎

“这个病要赶快处理,快看看能不能借到雾化器”

有些时候,这些医护带来的不仅是心安,还有最及时的治疗方案。

“那是个13个月的孩子,咳嗽得声音已经嘶哑,之前有过喉炎的病史,所以我高度怀疑这是喉炎又复发了。”张玉平说,和平常的感冒不同,这是急性病,如果不能及时送医,很可能会导致喉头水肿引发窒息。按照常规做法,应该联系社区叫,医院救治。

发病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如果只等待救护车,可能会延误病情,张玉平建议家长借一个雾化器,配合她开出的雾化药,先给孩子用上。“也蛮幸运的,他们问邻居借到了雾化器,孩子的病情也缓解了。”张玉平说道。

张玉平医生在问诊。

一位居民8号就要复诊,却因为隔离耽误了时间,医院质控科主任李月知道后,医院准备化验。

医院李其亮主任冒雨送来的抽血器材,李月立刻上门为隔离住户抽血,并将检材样本交给了检验科杨建兰主任。消毒,化验,出结果,李月告知了隔离住户,一场接力下来,才让居民安下心来。

同在隔离中的医生曹延广也遇到过类似的状况。曹延广是浙江中医院骨科医生,有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不小心把脚踝扭了,他在社区大厅帮忙看病,根据孩子的症状和红肿程度,他怀疑是撕脱骨折,医院拍片子观察。

“家长医院太远了,也不愿意出去给志愿者添麻烦,就问我怎么可以先处理一下。我就建议用石膏或者支架先简单固定一下,这样即便延缓几天再治疗,也不会恶化。”曹延广说。

还有一些做了手术的居民,医院拆线,曹延广也是能帮则帮。

曹延广医生为居民拆线。

“到今天(12月16日)为止,已经拆了第四个病人了。”曹延广说道,“作为外科医生,这种拆线的工作我肯定是驾轻就熟的。医院刚好有医疗包,我就在社区的换药室,帮他们处理一下。”

来拆线的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20几岁的小姑娘,曹延广帮他们处理完之后,无一例外会得到一连串的“谢谢,谢谢……”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嘛……”曹延广有些不好意思。

医院针灸科主任虞定鹃,这些天在社区里设立了配药的登记处。小区内有很多慢性医院拿药,而虞定鹃就负责搜集这些信息,上报给在外帮忙买药的志愿者。

“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来麻烦我们,7号那几天只有几个人登记。后面有些人实在扛不住了,才来求助。”虞定鹃说道。

来登记的大部分都是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肝病、肿瘤、癌症、抑郁症等等。虞定鹃每天向志愿者报一次需求,登记人数也从几十人变到了上百人。有些病需要开处方药,需要外医院去开,“他们才是真的辛苦。”虞定鹃说。

虞定娟医生在登记药品需求。

虞定鹃被拉到了一个线上的医疗互助群里,这里不仅有被隔离在小区内的医生,也有正在外辛勤忙碌的医护工作者。

“大家都没有忘记东新园,我们被困在这里的,有儿科、骨科、口腔科、耳鼻喉科、护理科、康复科等等医生。大家一起出力,有困难总会被解决的!”虞定鹃说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ethl/1432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