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儿科常用雾化吸入疗法的适应

时间:2021/4/28 9:35:12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儿科常用雾化吸入疗法的适应症及操作规范、注意事项

本文选自《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一、压缩雾化吸入疗法

1.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急、慢性炎症,如喉炎、毛细支气管炎、哮喘等。

2.过敏反应引起的黏膜水肿、渗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3.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4.气管切开,由于失去上呼吸道的湿化功能致痰液黏稠。

1.不同型号的压缩雾化机,按使用说明将主机与附件连接好,将药液加入储药罐,液量一般为2ml,不超过3ml,若太少,可加入生理盐水稀释。

2.用面罩轻叩在患儿口鼻部,使储药罐保持竖直,避免药液倾斜外溢。打开开关,雾化开始。一般雾化lOmin左右药液消耗完毕。婴幼儿烦躁不配合者,可入睡后治疗。

3.治疗结束,将储药罐及面罩分解、清洗,消毒后以备再用。

1.雾化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情况、神志等,如有面色苍白、异常烦躁及缺氧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2.雾化吸入的药物剂量应根据临床表现来增减。

3.应注意附件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加强口腔的清洁,以防呼吸道继发感染。

二、超声雾化吸入

1.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呼吸道感染,如咽炎、喉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

2.气管切开的患儿,由于失去上呼吸道的湿化功能,导致痰液黏稠等。

1.雾化器水瓶内放人生理盐水20~40ml,或按医嘱加入药液。

2.调整定时开关,一般定时为15~20min,接上电源,开机,指示灯亮;将雾量、风量由小到大调至符合使用要求量,将由螺纹管连接的面罩或咬嘴接至患儿。

3.雾化结束后,清洗水槽、水瓶、螺纹管、面罩等附件,消毒后以备再用。

同“压缩雾化吸入疗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ethl/1031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