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
目前存在的3个问题:1是我国现行公共文化投资体制和体系尚不完备;2是我国的税收政策缺少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参与包括公共文化在内公益事业的完全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3是我国公民还没有构成公共文化大家办的观念。
党的十六大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高度,明确要求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结合了起来,使文化建设出现了历史性的机遇,全国许多城市和地区都把提高文化综合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纳入区域发展战略框架中。近年来,上海市徐汇区在公共文化建设中作了一些探索,对公共文化建设主体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徐汇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之惑公共文化建设在徐汇区得到了高度重视,“九五”和“十五”期间,文化投入年均增长超过50,累计投入了1.5亿,新建了总面积为3.3万平方米的徐汇和西南2个文化艺术中心和文杰和土山湾2个美术馆。同时扩建了区图书馆,改良了一批街道和居委的文化设施条件。公共文化设施基本构成了区、街道(镇)、居委会三级服务络。还设立广场文化活动点16个,公益性评弹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书场5个。2004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在徐汇区各街道(镇)实现全覆盖,并荣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先进单位”称号。文化的大投入带来了徐汇区文化欣欣向荣的局面,提高了徐汇区文化综合竞争力,扩大了徐汇区的地区影响力,使广大大众在享受文化权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的加大,保持文化设施的运营对政府财政构成了巨大的压力。1996年区财政的非基建性文化支出200多万元,2004年已到达2600万元,增加了近13倍。根据初步拟订的徐汇区“115”文化发展规划思路,如果进一步改良徐汇区13个街道(镇)的文化活动中心,再建一批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文化设施,估计基本建设投入在10亿元以上。明显,单靠政府财政来投资这些文化设施是不可能的。因而引出一个问题:公共文化是不是一定要由政府包办?其主体到底应当包括哪些?公共文化政策是创造公共文化繁华的基石国外经验表明,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只进行有限度的投入,政府的更多是在公共政策制定上,引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的投资是政府的基本做法。以美国为例,全美大约有2.5万个公共图书馆和800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和美术馆。其中,中央和各地方政府补贴的图书馆仅占10左右,由政府资助的博物馆美术馆3都不到。绝大多数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由各社会团体、经济团体和个人举行的。再看日本,日本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资助可以说到了吝啬程度,在全国大约2万个图书馆中,除少数一些比较著名的大图书馆外,其余都是由社会各界捐建和资助的。美日政府其实不缺钱,他们能够做到用少许财政资金运作庞大的公共文化体系,得益于政府的公共文化政策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美日政府都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法律,例如通过税收杠杆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公共文化项目进行资助。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也乐于通过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捐助来培养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公众形象和提高个人的名誉。反观我国,多年来,政府办文化的观念挥之不去,社会多数人至今抱着公共文化是政府事情的态度,很少有对公共文化慷慨解囊的。文化部一项统计表明,2004年为止,全国公共文化设施90以上由政府买单。与公共文化投入有关的另外一项统计也能说明问题。2002年,我国企业和个人对公益事业的捐赠只占GDP的0.01,人均不到1元。同期在美国,这个比例到达了2.3,人均400多美元。这里暴露出3个问题:1是我国现行公共文化投资体制和体系尚不完备,没有构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建设的协力;2是我国的税收政策缺少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参与包括公共文化在内公益事业的完全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没有起到增进社会资金向公共文化等公益事业领域活动的作用;3是我国公民还没有构成公共文化大家办的观念,公共文化观念还停留在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文化权利的享受上。公益意识和非政府组织是增进公共文化发展的基础公共文化具有服务大众、非赢利和高投入的属性,非赢利性使得人们容易构成公共文化投入是政府事情的观念。要改变这1根深蒂固的观念,关键是如何培养公众对公益事业、公共文化的热忱。在西方国家,公众对公共文化的资助涵盖在对公益事业的捐赠中。培养公众对公益事业的酷爱,建立公益社会,在中国还有漫长的宣扬、引导、培养的进程。有了政策引导和公众对公益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还不够,还要建立相应的公益组织来实行公益事业。国外的经验就是发展各种包括基金会在内的非赢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并承当起为社会谋福利的。在西方,公益组织被要求具有公益性、公正性和独立性,它介于政府和民众之间,它所起的是“企业不为、政府不能”的作用。正是这些游离在政府以外的民间“草根组织”,通过组织捐款和实行放款,帮助政府解决了公益事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客观上也增进了公益事业的发展、贫富差别的消除、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气力的大力参与是公共文化发展的趋势从徐汇区的实践来看,近10年来,社会气力用3种方式参与了区域内公共文化建设:1是对文化品牌建设的参与。如每周举行的星期广场音乐会,由于得到了家得利连锁超市的资助,这个深受广大大众爱戴的纯公益文化活动得以坚持不懈举行下去,并成为徐汇区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2是对公共文化平常运作的参与。如香港的刘浩清先生出资百万参与了徐汇区浩清图书馆的建设,并前后投入了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200万元图书馆运作资金,大大减轻了浩清图书馆的经费压力,造福了广大图书利用者。另外,我们的文杰美术馆也得到了国际著名眼科专家林文杰先生的藏画捐赠。3是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参与。上海交大包玉刚图书馆是已故的包玉刚先生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的大型公共文化项目。正是这些个人和企业对公共文化的热情捐助,为徐汇区公共文化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公共文化建设找到了多元投资的路径。综上所述,创造社会气力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企业和公民公益心的培养和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国家慈善法、捐赠法、私有财产保护法等相干法律尚不完备情况下,公益组织的发展明显遭到制约。现阶段建立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的建设现实可行的捷径是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助,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各种慈善基金和私人捐款。以徐汇区为例,徐汇区是上海市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外国的宗教组织很早就在徐汇区建立了学校、博物馆、天文台、图书馆等公益文化项目。利用这层历史渊源,徐汇区可以在全球招募国际基金组织,发展徐汇区公共文化事业。其次,徐汇区政府掌握着大量可用做公共文化设施的资源,可以通过与公益组织合作,共同开发公共文化设施。同时,本土企业和个人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也将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觉醒。目前在上海很活跃的外资企业,如安利、可口可乐等著名外资公司都设立了慈善事业部,并把慈善捐款活动当作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外资企业的慈善理念与企业营销直接挂钩的做法,早晚会影响本土企业,并构成中国企业经营理念。如果采取以上多种渠道和方式,我们何愁公共文化无人喝彩,我们的公共文化事业就能取得突破性发展。(作者为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