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出了新规定:儿科不够内科凑,各位亲们有没有担心过呢?自己当初选科好不容易避开的地方马上又要回去了。怎么办?
其实,儿科用药也没有那么复杂,小喵特为大家准备了儿科常用药物快速手册,看看以备不时之需吧!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算法能在儿科使用的药物,其说明书上多标注有儿童用药计算方法,按公斤体重药量乘以患儿体重,则等于目前每天用药量,再按说明书要求分次使用即可。
如果说明书上无儿童用量,只标注:儿童酌减。
则常用儿童体重(公斤)÷50(约定成人体重值)×成人药量,即可得到目前儿童所用药量。
儿科用药注意要点1.氨基糖苷类
在儿科,所有氨基糖甙类的抗菌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等的所有剂型,因其耳肾毒性,均列为禁用。
目前仍常见到有使用庆大霉素颗粒口服或者其针剂雾化吸入、小诺霉素肌注者,现在可以替代的药品很多,不要因其不需要皮试而盲目选择。2.喹诺酮类
所有喹诺酮类抗菌素,如: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等的所有剂型,因其对幼年软骨的影响,在儿科均列为禁用。3.止吐药
吗丁啉(多潘立酮)、盐酸普鲁卡因、胃复安(甲氧氯普胺)等,因其锥体外系的的副作用,在儿科,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应该谨慎使用。
实际上,呕吐的症状,在病因缓解前,用止吐药效果很差。
如秋季腹泻前期的呕吐,主要发生在进食后,适当补液、控制饮食,呕吐常在1-2天内缓解,少用止吐药物。4.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及含金刚烷胺的制剂(如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等),在1岁以下禁用。5.止泻药
任何形式的止泻药,如,含苯乙哌啶制剂,一定要谨慎使用因为腹泻实际起到了引流毒素的治疗、代偿作用,有其积极意义。
盲目止泻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儿科临床工作中,极少使用止泻药物。
其实,在其它部位,如果药物破坏了机体本身的「引流、排泄代偿作用」时,均应该谨慎或者禁用。
如止咳药(事实上,儿科很少需要使用止咳药物,化痰药物使用相对更多);止吐药。
气道分泌物多时、使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的药物:
如异丙嗪类抗过敏药、山莨菪碱(-2)为代表的莨菪类药物等等,尤其是「喉气管支气管炎」时,因可能加重内生性异物阻塞,更应列为禁忌。
6.退热药
如尼美舒利各种制剂,在新的规定将其解禁前,在儿科禁用。
肌注退热药安痛定(复方氨林巴比妥),除非患儿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其它退热剂(如抽搐、昏迷等)、必须退热时,才可慎重选择使用。
且在使用前一定要向家属解释其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用后建议严密观察1-2个小时。
另外,为了达到安慰发热患儿家属的目的,有的医生会加用激素类药物退热,而激素的使用适应证中,无退热这一项。
疾病的轻重与发热高低无直接关系,所以,一定要慎把激素作为退热剂来使用。7.肌注给药
小龄儿童尽量不要肌注给任何药物,尤其是预计要多次给药治疗时,如现在社区常用的肌注抗菌素类药物、反复肌注退热药物等。
这是因为
1.小儿的神经走行、解剖可能有异于成人,在儿童肌注,更易出现大神经的损害,如果不是紧急抢救、来不及开通静脉通道,尽可能不要采用肌注的方式给药。
2.小儿的肌肉薄嫩,且肌注时药物都原药浓度、稀释很少。
就像化肥散到娇嫩的叶片上,比成人更容易引起肌注部位的肌肉永久性的伤害,像臀大肌萎缩等。
8.药物叠加的副作用
有些药物有着相似的副作用,如一个发热、咳嗽的孩子,可能会用到:异丙嗪、克咳敏(二氧丙嗪)、退热类的复方制剂(氨酚黄那敏颗粒等)。
其中都可能会有镇静的副作用,患儿这样「综合治疗」3-4天后,会出现嗜睡,几天才缓解。
儿科常用的西药类「感冒颗粒」,其主要目的为退热,如果不发热,只有打喷嚏、流清涕等鼻炎表现,并不推荐以上复方制剂。
如果其有效,也是其中的「氯苯那敏」在起作用,还不如用氯苯那敏口服治疗来的直接。发热时,不要把两种退热药一起服用。
常见到患儿发热时一起服用复方锌布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尤其是,常见到医生交待把以上的某种退热药一天三顿,不管有没有发热,都配合使用。
可能在病初,患儿一天都在发热,这样用倒也不算很差,可是家属往往拿了药、不再发热就不复诊了,常见其把退热药配合抗感染药物一直服用7~8天以上。
所以,开药后,一定多交待几句,减少患儿服错药的机会,发现家属可能有误解的情况,一定在下次交待病情、指导用药时说清楚。
9.其他
有些疾病本身无特效治疗,如大多数的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腹泻等,此时不宜在药物的使用上抱太大的希望,而应该作对对症、营养、补液支持的工作。
如秋季腹泻时,一定要把口服补液提到第一位来,开始患儿常有呕吐、食欲下降,可以不用任何药物,但一定要指导其口服补液。
如果没有正规的口服补液盐,可以交待家属回家用「稀面汤或米汤+盐」让家属更容易执行。
本文来自丁香园临床用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张秦溪
黄小喵儿科知识NO.1:儿童发热首选哪种药物?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北京有好的白癜风医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