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www.znlvye.com/m/本文作者:子鱼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乘船游览老家的潘家口水库,两岸青山巍巍,碧水悠悠,风景绝美。远远的,我们看到一处山洼非常漂亮。山洼形状如一把太师椅,“椅背”高耸入云,两边“扶手”如两条龙脊滚滚入水。最引人注目的是,“椅面”上长了两棵大梨树,梨树上金果累累,闪闪发光。我说:“上去看看,这地方风水太好了。”一群人弃舟登岸,一路走一路赞叹,另一个朋友也说地方好,如果搞开发的话,一定非常棒。我们起了要开发的心,想着在哪里盖几幢木屋,弄一座花园……可是走到梨树下一看,全都傻了眼,这儿绝对不能搞开发。因为它是一个坟地。还是一个大坟地。两棵梨树中间,矗着一座碑,上书:喜峰口战役抗战英烈墓地。这座墓碑的左前方,有一块圆滚滚的大石头,上书“鬼子埋尸地”,石头掩在莽莽苍苍的一片苘(qǐng)麻和芦苇中间。苘麻和芦苇都喜阴,可见这片地的阴气得多重。我起了好奇心,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为什么这片土地之上,有极阳和极阴两种气息存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记住了“喜峰口战役”几个字,回北京我一查,大吃一惊,这里的故事太惊心动魄了。以至于我走进这个故事,长久都没有出来。这段时间没怎么写文章,原因也在此。02在北京,有三条路是以抗战英雄的名字命名的,一条叫赵登禹路,一条叫张自忠路,一条叫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在西城区,那路上曾住着我一个多年好友,我经常去那里。张自忠路在东城,离雍和宫不远,我家就在这附近。我女儿如果坐地铁上学,每天都要路过张自忠地铁站。地铁里清脆的女声铃铃念诵:“张自忠路到了,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这个声音我听了如许多年,可是并不知道张自忠与我的家乡有这么深的联系。03还是以赵登禹为主线讲起吧,张自忠和佟麟阁的故事会穿插其中。赵登禹,山东曹州人,在今菏泽境内。曹州与沧州、徐州、青州并称为四大“武术之乡”。曹州在黄河中下游,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之地。这地方地脊民贫,历史上水患频出,是个出响马的地方。响马是非土匪非蟊贼的一种人,有侠气,喜欢劫富济贫,打抱不平。隋末唐初的徐懋公、程咬金都出自于此,唐末领导黄巢起义的黄巢也出自于此。当然这里更著名的还是大宋年间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武松打虎的景阳冈离曹州只有几十公里。所以这地方,你懂的,民风彪悍,尚武崇侠。连曹州的女人都不容小觑,新过门的媳妇常常要跟丈夫练两手。有民谣唱道:“三嫂子,娶到家,一身武功真利洒,双手能推四斗门,单腿会踢八字花,巴掌一拍墙掉土,双脚一跺砖成渣。三哥上前交把手,一跤摔个仰八叉。三嫂赶了张白面饼,摊上鸡蛋煎葱花,三哥一吃怪香哩。明儿个再摔个仰八叉。”赵登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13岁时,他拜当地一个武术高手为师,这人叫朱凤军。朱凤军擅打拳,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拳,无所不精。赵登禹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特别适合练武术。跟着师父,他学了一身武艺。赵登禹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最乱的年代,清廷衰微,八国联军进北京,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不休。赵登禹一腔爱国心,想要报效国家,想去投军,可是投谁呢?听说冯玉祥带兵如子,又有爱国主义精神,于是他就去投奔冯玉祥。可是冯玉祥的部队在陕西潼关,他便和自己的二哥赵登尧,以及两个同乡,一起徒步跋涉到陕西,这一路多公里。那一年他16岁。可是到潼关,部队招兵已经结束,几个人就在门口乞求,赖着不走,一个长官看他们实在心诚,就破例招入。这个长官就是佟麟阁。那时候他是一个连长。从此赵登禹和佟麟阁,二人出生入死,守望相助,一直到年一起战死在沙场。赵登禹入伍参加新兵训练,没有鞋。因为他的脚太大了。每天趿拉着一双拖鞋去训练。有一天冯玉祥路过,看见这个身材魁伟的小战士。他对他说:“小伙子,你敢不敢和我摔跤?”赵登禹说:“那有什么不敢的?”“好,咱们摔摔。”两个人拉开架势,虎目圆睁。冯玉祥一上手就知道遇到劲敌,果然三下两下,他就被眼前这个大个子兵摔了三个大跟头。他不但没恼,反而很高兴,跳起来,说:“你以后就跟着我当亲兵吧,你脚大,我也脚大,我的鞋你能穿。”他让士兵赶紧给赵登禹找了两双鞋。到这里,赵登禹才知道他就是冯玉祥。原来冯玉祥也是一个一米九高的大汉,赵登禹成年后一米九。冯玉祥这个人素喜低调,在军中从来不穿将军服饰,只穿一套二等兵军装,赵登禹认不出他来也属正常。从此以后,赵登禹就成了冯玉祥的亲兵。这一年是年,直到年赵登禹独立领兵出去打仗,7年的时间,他一直跟在冯玉祥的身边。冯玉祥这人有很多优点,他像一个父亲一样,手把手带兵。冯玉祥,生于河北沧州(也是武术之乡),农民出身,喜欢打抱不平,有武术根基。他建立起自己的部队后,带兵最有一套。他招兵只要四个省的人,河北、河南、山东、陕西。他觉得这四省兵员最好,身体强悍,性情豪爽,自古燕赵多壮士。他不喜欢南方兵,觉得南方人唧唧歪歪,太麻烦了。他最喜欢到武术之乡去招兵,底子好,上手快。新兵招上来就是一通非凡的训练,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轮番上阵。他的部队里有很多武术高手。在冷兵器时代,这些还是非常有用的。冯玉祥带兵第二大特点,擅长洗脑。新兵入伍,他让文字先生每人教会二百个大字。多了也不教,怕他们胡思乱想。这二百个字,刚好够阅读简单书籍,够简单书信,能听得懂一些故事。冯玉祥的部队常年有类似于茶馆说书那样的故事讲堂。每天讲什么呢?讲从古到今的英雄故事——荆轲刺秦王,岳飞抗金,史可法保卫扬州,乃至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们的事迹。战士们常年听这些故事,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的信念就像大树生根,徐徐扎入广袤的泥土。冯玉祥爱兵如子,对人民也极为友善,他从来不端架子,不搞阶级,跟战士们吃住在一起,甘苦共担。冯玉祥的部队常年驻扎西北,所以他的部队有一个外号——“西北军”。04赵登禹跟随冯玉祥期间,有几个很精彩的小故事。年,部队驻守湖南常德,常德有一只老虎为患四方,当地政府非常头疼。赵登禹听说后,只身一人就上山了。到山上,他像武松打虎那样把老虎打蒙,然后拖着老虎下山了。这件事轰动一时,冯玉祥亲自让他骑在老虎背上,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像,亲题:“打虎将军,冯玉祥题。”年赵登禹牺牲后,冯玉祥哀悼他,还提起过这件事。“武松打虎”是小说家言,“赵登禹打虎”是真实发生的。年,部队又驻防陕西,当地有一个军阀叫郭坚,非常混蛋,平日鱼肉乡里,欺男霸女,骄奢淫逸。冯玉祥准备诱杀他。诱杀的方式,学了项羽的鸿门宴,请郭坚吃饭,趁他喝酒吃肉的工夫,突然诛杀。可是这个“鸿门宴”非常不成功,冯玉祥正领着一群人在那和郭坚觥筹交错呢,一旁埋伏的亲兵,看宴席实在太有趣,挤来挤去竟挤倒了掩护的屏风。图穷匕见。郭坚立刻警觉,要拔枪。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赵登禹突然冲上前先于郭坚动手,直接拧断了郭坚的脖子。如果赵登禹晚一秒钟,死的就不定是谁了。这件事又让冯玉祥大为赞赏。年,部队驻防陕西凤翔,又有一个混蛋军阀,这个军阀把欺男霸女这事儿玩上了新高度。他比郭坚更可恶,外号“党拐子”。他让人搜集很多肤白貌美胸大腰细的女性,把她们衣服都剥光。让她们在乳头上挂上铜铃,逼她们挂着铜铃去擀面。妇女们排成排一起擀面,一摇一晃,铃铛丁零作响,党拐子和下属们听着,淫笑阵阵。他们管这叫“响铃面”。有把铜铃甩掉,或者擀得不好的,就拉下去供土匪们发泄。党拐子在一旁观战,还帮忙喊着口号。这个真的是奇葩了,我要不是看史实资料,打死也想不出来这种作贱人的方式。冯玉祥要灭了他。负责打他的大将叫宋哲元。党拐子的凤翔城,地势很高,四周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如铁桶一般。宋哲元打了半年也打不进去。一群人焦头烂额愁眉不展,赵登禹勘察了一番后,决定挖地道。他让部队从城外西北角的一处民宅往里挖,那里距城里,直线距离只有多米。挖地道类似于现在开矿打竖井,先垂直挖下去,再横向走,一边挖一边用木头做支撑。就这样,没用多久,赵登禹就挖进了凤翔城。挖进去以后,他让士兵在城墙底下埋了斤炸药。斤炸药一点燃,城墙轰然炸开一个大口子。外面配合的宋哲元带军乘缺而入,一举灭了党拐子。党拐子有个姨太太,外号“小白鞋”,据说小白鞋比党拐子还凶残无道。她有一个土匪弟兄,抢劫的时候死掉了,这弟兄还没娶过老婆。她就抓来了一个十几岁的处女,把处女扔进棺材,用大铁钉直接钉上,活活闷死了。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恶到令人发指。学习了一些佛家六道轮回理论之后,这种人可能就是山上的豺狼虎豹投胎,根本就没有人性,杀人取乐就是他们的天性。05赵登禹近身跟随冯玉强的这七年,是他全面成长的七年。他跟他读了很多书,也锻炼了行军打仗的能力。赵登禹打仗,有勇有谋,粗中有细。冯玉祥这个人有很多优点,但他也有缺点,优点是极善带兵,缺点是不擅长带将。他的兵出来,个个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他的将参差不齐。这和他的个人性格有关。他对部下,就像家长对孩子,爱是真的,专制也是真的。将官们跟他创业,早期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时,骂一骂没关系。可是随着实力的扩大,他手下的将官,有的都成了节制一省的大员。他还是不管不顾说骂就骂他们一顿。不同的人承受骂的能力是不一样。有的人脸皮厚,怎么骂也不入心。有的人脸皮薄,骂一次就生不如死。男人又大部分死要面子。所以后期,他手下出了几个叛徒。赵登禹、张自忠、佟麟阁,一直是忠心耿耿那一拨。张自忠是赵登禹入伍两年后自天津入伍的。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一直是乱世状态,军阀混战兼有外敌入侵。外敌当然就是小日本。内忧外患,内忧比外患一点不差。当时国内几个著名军阀,北方有直系,南方有桂系,山西有阎锡山,江南有蒋介石,东三省还有个奉系张作霖。这些军阀目的都只有一个,扩大地盘,统一天下,当老大。他们带着不同的个人风格、执政理念进行PK。就像淘汰游戏一样,军阀多的时候,一拨打另一拨。打败了对方,剩下这些人再打。打来打去,势力越来越少,只剩两三个时,最终再来个终极PK。跟历史上任何一个乱世没差别。冯玉祥不例外,他也只是一个军阀,打仗抢地盘是他的人生宿命。时间就到了年。中原的几大军阀开始PK。他们分别是冯玉祥,阎锡山和蒋介石。西南的桂系李宗仁,东北的张学良,偏安一隅,负责观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原大战”。本来经过串联、分化、拉拢,冯玉祥和阎锡山结盟,要打蒋介石。可真打起来,局势却变了。如果不出意外,双方势均力敌,蒋介石赢不了。结果阎锡山却临阵倒戈,跑到了蒋介石那边。更要命的是,这时候,本来选择隔岸观虎斗的东北张学良,也突然助力了蒋介石。就像一架天平,本来一方就略重于另一方,但还稍微能抗衡,张学良就像一个新秤砣,他呱哒往蒋介石那边一坐,天平就失衡了。中原大战,冯玉祥惨败,被迫下野,跑到山西去隐居。06为什么这些人都去对准冯玉祥呢?因为冯玉祥太可怕了。西北军是当时国内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战斗力令人闻风丧胆。如果任由这支又接地气又强悍的部队发展壮大,将来谁胜出,对谁都是麻烦。所以大家一合计,先把他围剿了。其实对于普通军人来说,将军们那些心思他们是不懂的,他们投军只有一个简单的理想,就是保家卫国。将军败了,他们跟着各自的长官四散飘零。有的找个地盘自立为王去了。有的被国民党收编。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这些都被国民党收编了。赵登禹当时已经是个旅长。国民党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名号,叫二十九军,由宋哲元带领。从此二十九军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07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讲二十九军的来历。就是想让大家明白,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队,有着怎样的思想传承,军事作风,和治军理念。他们很强悍。可是很不幸,他们成了败军之将。离开冯玉祥到了蒋介石这里,他们就像被新妈接管的旧妈的孤儿。既然非嫡系,自然没感情。蒋介石对他们又爱又恨。爱他们的强悍,恨他们的不贴心。尤其是赵登禹这样的将军,中原大战期间,还差点生擒蒋介石,这种事心中没芥蒂是不可能的。年,国内的形势又变化。年9月18日,日军侵占东北,不费吹灰之力占了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这就是“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想保存实力打国内军阀,不让张学良抵抗。为此张学良挨了无数的骂。蒋介石要对付的敌人,除了这些军阀,还有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共产党。他对共产党的恐惧也一刻没有放下过。攘外必先安内,当时蒋介石自认为也挺难的。日军占了东北,下一步就要进平津,年1月,他们把大部队开到了长城沿线。学过历史的都知道,长城沿线自古以来是中原屏障,抵抗外族入侵,作用还是很大的。这些长城关口自东向西依次为,山海关、界岭口、青山关、喜峰口、潘家口、古北口。青山关、喜峰口、潘家口都在我的老家迁西境内。▲青山关长城如果日军进了这些关口,那么北平、天津都保不住。北平天津是心脏,心脏都被人践踏了,国家安在?国内舆论疯狂骂他,蒋介石迫于压力,不得不抗日。派谁去呢?那就二十九军吧。反正这支部队也不是亲生的,死在外面不心疼。不死打了胜仗,给自己卖了命。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二十九军开赴边关。3月8日,喜峰口吃紧,宋哲元派三个师出发。二十九军,全军一共22,人,有7人留在山西阳泉驻防,剩下15,全部赴边关。二十九军一共三个师,分别是冯治安的三十七师,张自忠的三十八师,刘汝明的暂编第二师。赵登禹的一零九旅,属于三十七师。赵登禹从蓟县跑步前进里,奔赴喜峰口。到那一看,喜峰口东北的高地已经被日军占领。这种重要的战略要地,丢了很不利。那就夺回来。他们顾不上歇息,直接战斗。硬碰硬,战斗非常惨烈,全靠一腔热血。日军在喜峰口的兵力是3万多人,二十九军的两倍多。人家装备还好,都是飞机、大炮、机关枪、装甲车之类的。二十九军这边呢,全是汉阳造,毛瑟枪,手榴弹。重机枪只有挺,轻机关枪只有两挺。剩下的,就是人手一片的大刀片了。但二十九军并没有气馁,也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让日本人进平津。兵士们奋勇杀敌,舍身忘死,硬是把东北高地夺下来了。可是夺下来,又被敌人夺回去,这样来来回回几次,伤亡非常惨重。二十九军打仗,向来擅长偷袭游击。赵登禹手下一个团长王长海,带了人一支大刀队,偷偷摸到敌营,把睡梦中的敌人杀掉了好几百。又抢回来很多机关枪。二十九军用抢来的武器打敌人。战斗一直胶着,敌人损失惨重,二十九军损失也很惨重。到3月12号,赵登禹说,不能这么硬碰硬了,每天以伤亡一个师的代价在打,我们只有10个师,撑不到10天就全军覆没了。他觉得还是搞偷袭最划算。3月12日夜,他部署偷袭日军的骑兵营和炮兵营。三天三夜了,全军几乎没吃没睡,趁这个时间赶紧休整。赵登禹找到当地的一些村民和猎户,请求他们带路。当地人民积极响应。据后来搬到铁门关村居住的一个老人蓝玉田讲述,赵登禹将军当年就住在他家。那年他才13岁,他说赵登禹身形高大,精神抖擞,却平易近人。二十九军的将士,武术也非常高,单手一摸墙头,一踮脚就跃上去,身轻如燕。他父亲就是给二十九军带路的一个猎户。日军的炮兵营和骑兵营驻扎在长城关外的蔡家峪和白台子。赵登禹决定派两路人马,分别从东边董家口和西边潘家口绕过去偷袭。正在这时,一个农村大娘扯着一个年轻战士跑过来。到这就跪下,说这战士轻薄她女儿,要求长官发落。赵登禹一看那战士,竟然是自己的亲兵。他气愤难当。西北军一向治军严厉,这种行为是必须军法处置的。大娘说这个战士出发前竟然跑到她家里,让她的女儿脱衣服给他看。正要忍痛处置。这时,一个姑娘又跑了过来,到这也跪下,说事情没有她妈妈说得那么严重。真实的情况是,这个战士说,自己马上要上战场了,他才18岁,还没有见过女人的妈妈(乳房),他想看看……全军战士一听,全都静默无闻,有的人眼里已经泛出了泪花。姑娘磕头求情。战士们也跪下求情。最后大娘也跪下了。赵登禹一看,免了小战士一死。月上中天,全军要开拔。这时,姑娘却又突然喊住大军,她站起来对他们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银白的月光下,她缓缓解开了棉衣衣襟,露出了里面穿的红肚兜。掀起肚兜,露出了两只饱满青涩的少女乳房。少女的身体像一尊瓷白的雕像,在月光下闪着银色的光。她挺胸抬头,一动不动,圣洁如菩萨。战士们都看呆了。后半夜,部队夜行出关。喜峰口口长城一带,重峦叠嶂,峭壁危崖,非常难走。他们跋山涉水,攀岩扶壁,勾枝扯藤,疾行如风。还是那个蓝玉田老人说,二十九军军人走山路,如履平地,连他们这些山间的猎户都跟不上。凌晨2点多,他们摸进了敌营。日本鬼子们正安枕无忧地睡大觉呢,呼噜声此起彼伏,咬牙放屁不绝于耳。日军侵华以来,还没有遇到过抵抗,以至于他们以为侵略别人,就像过家家一样简单,睡觉脱个精光,踏实得就像睡在自己老家的榻榻米上。敌营的粮仓如馒头一样白白胖胖,装甲车闪着清冷的光。战士们先烧了粮仓,再摸进敌营,看到一排排日军脑袋,就像一排排大葱摆在那里。他们挥舞大刀,照着大葱“葱头”齐齐砍下去。一时血肉横飞。很多日本兵,在睡梦中就稀里糊涂掉了脑袋。有些人反应过来,也摸不着南北,赵登禹带着人扛了很多机枪就跑了。第二天,军中大哗,日军实在想不出,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遭此大劫。消息传回国内,有日本媒体曾报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这是日军侵华以来第1次遭遇有力抵抗。这次偷袭,杀了上千日军,掳走了二十多挺机关枪,烧了粮仓好几个。从此以后,日军睡觉再也不敢脱衣服,就怕莫名其妙再丢了脑袋。他们甚至在脖子上套上护圈。日本人为什么这么怕掉脑袋呢?原来他们也是佛教国家,但他们信仰的最高佛,不是阿弥陀佛,也不是释迦牟尼,而是天昭大神。据说天昭大神有一个毛病,不收无头之鬼。无头鬼不能成神,也不能再轮回,转世永远是孤魂野鬼。与此同时,活在世上的人也不能饶无头之鬼,视之为家族的耻辱。日本人要死,必须死得讲究,要么切腹,要么枪毙,最忌讳身首分离。赵登禹带着部队一边打一边偷袭,在绝境中找生机。日军防范越来越厉害,反扑也越来越厉害。仗越打越艰难。▲我在战争现场拍来的照片3月13和3月14,两军对垒,血肉横飞。敌人开着飞机,架着机关枪打他们,他们就迎难而上。凭着过人的武术功夫,冲到敌人面前,拎起大刀就砍。砍死一个算一个,砍完了,夺过敌人的机关枪,扭头就打敌人。当时长城沿线,血流成河,堆尸如山,山上的草木都被染红了。且打且调整,二十九军却从来没有退意。宋哲元的指示“宁做刀下鬼,不当亡国奴。”他们一直记得。前面那个要看姑娘“妈妈”的小战士,在这样的厮杀中牺牲了。看到一辆日军的装甲车开过来,他就在身上绑满手榴弹,迎头冲向装甲车,往地下一躺。装甲车瞬间炸成碎片。他的身体也随着装甲车及装甲车上的日军一同化为灰烬。其实上战场之前,他就是抱了必死之心的,临死前想看一下女人的身体,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男孩子的卑微欲望。赵登禹也在战争中受伤,左腿被子弹穿过。张自忠也受伤了。战争中牺牲了营长排长好几个。休息期间,赵登禹去看那位姑娘,发现她已经悬梁自尽了,尸体摆在门板上,大娘默默守在她旁边。大娘说:“妮子觉得自己身体被那么多人看了,以后也没脸活在人世,不如死了清静。”这是86年前的中国河北农村,一个姑娘有这样的价值观不意外。放在如今的和平年代,这一对少男少女,是不是可以谱写另一段爱情传奇?可他们生不逢时,生在乱世,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悲惨死去。这个小战士和姑娘至今也没有姓名。▲鬼子埋尸地上漫天的茅草亲爱的读者们,我写的不是小说,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