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经验刘应龙应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儿

时间:2018/9/20 20:27:49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前言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是清代名医王孟英治疗湿温时疫的代表方剂,该方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用于湿温邪在气分诸证,疗效甚佳。消除湿热毒邪,有如“甘露”降临而暑气潜消,故称为“甘露消毒丹”,原方组成: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石菖蒲、浙贝母、黄芩、连翘、射干、薄荷。

刘应龙为四川省宜宾市名老中医,从事儿科诊治三十余载,辨证严谨,临床上注重理解和领会经方、时方的配伍要义,并遵其宗旨灵活运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仅以其对甘露消毒丹的灵活运用于儿科为例,阐述其中医思维路径,由于巧对病机,故屡获佳效。

病例介绍

暑湿感冒发热案

患者,男性,8岁,学生。年7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发热3d。患者3d前因淋雨受湿出现发热(体温38.5~39.6℃),鼻塞流涕,阵咳有痰,口渴,恶心,食少,查血常规、胸部X线未见异常;经抗感染、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反复。刻诊:发热(体温39.8℃)、午后尤甚、汗出不畅、心烦头晕、肢倦、胸闷欲呕、纳差、口干苦、尿短赤、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中医诊断:暑湿型感冒,治宜清热利湿、疏解气机。予以甘露消毒丹加减:白豆蔻(后下)8g、茵陈15g、滑石15g、通草10g、石菖蒲10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0g、浙贝母10g、射干10g、薄荷(后下)8g、藿香10g、神曲15g、甘草6g,水煎服,1剂/d,每间隔4h服药1次,汗出热退即停药。嘱停服其他药物。服药1剂后,患者身热渐退,体温38.0℃。3剂后热退身凉,体温正常,神清气爽,胃纳改善,体力恢复,余无不适。随访3d病情无反复。

按语:甘露消毒丹湿热并治,既无苦寒太过之弊,又有火郁发之之妙,热随湿透,疗效甚佳。

小儿支气管炎、肺炎案

患者,男性,5岁。年11月10日就诊。主诉:咳嗽2周。就诊时症见:咳嗽咳痰、痰色黄白相兼、量多,偶有低热、恶心欲呕、纳呆、面色萎黄,双肺呼吸音粗、闻及痰鸣音,大便不爽,舌质略红、苔滑腻,脉滑数。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紊乱。证属湿热闭肺、肺失宣降,处方:茵陈、滑石、苦杏仁、前胡、连翘、紫菀、百部各l0g,石菖蒲、藿香、黄芩、射干、浙贝母、白豆蔻各6g,薏苡仁12g。水煎服,1剂/d,分3次服。服药2剂后咳嗽减轻,痰鸣音消失,继服2剂后痊愈。

按语:支气管炎、肺炎多由湿热久蕴,酿成痰浊,壅塞肺窍而致。刘师认为,本病例较为典型,故以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化裁治之。近年来应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痰浊郁结肺气咳嗽的报道较多

鹅口疮案

患儿,男性,6个月。年5月28日就诊。症见:咽喉、口腔、舌面布满白色片状物,体温39.6℃,唇红而干、气促、烦躁不安,小便灼热,舌质红,指纹紫。诊断为鹅口疮,辨证为湿热内蕴。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射干、浙贝母、黄芩、生甘草、淡竹叶各3g,连翘6g,薄荷(后下)5g,茵陈9g,青黛(包煎)4g,滑石10g,川木通2g。外用0.2%碳酸氢钠清洗口腔。用药5d而愈。

按语:“鹅口疮”是婴儿常见病,尤以早产及久病久泻、体质羸弱的乳儿更为常见。本例小儿口腔舌面布满白屑,为秽浊之气,与湿同类。湿热熏蒸上犯于舌,故用化湿清热之剂获效。

顽固瘙痒案

患者,男性,13岁,年6月6日就诊。患者1个月前医院就诊,疗效时好时坏,未见明显好转。刻诊:皮肤瘙痒不停抓挠,直至破皮、出血方稍缓解;近1周出现咳嗽,自觉咳嗽后瘙痒减轻,皮肤破损处渗液色黄、黏稠,肤色正常,有散在结痂,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滑。四诊合参,辨证为湿郁营卫,刘师以甘露消毒丹加减:白豆蔻(后下)8g、藿香10g、茵陈15g、滑石15g、川木通8g、石菖蒲10g、黄芩10g、连翘15g、薄荷(后下)8g、浙贝母12g、苦杏仁l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水煎服,1剂/d,三餐饭后30min服药,连服6剂。年6月13日复诊:瘙痒减轻、且瘙痒感由身体深处往表面透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原方减去木通、滑石,加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0g,水煎服,1剂/d,三餐饭后半小时服,再服6剂。年6月20日三诊:瘙痒透出至四肢末端,渗液由黄转白、黏稠感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前方去石菖蒲,加茯苓20g、薏苡仁20g,水煎服,1剂/d,服法同前,再进10剂后瘙痒痊愈。

按语:初诊后病邪已得到控制,且逐渐浅表;二诊以荆芥、蝉蜕加强走表之力,引湿邪顺势而上;三诊加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湿利郁除,则瘙痒痊愈。

小儿泄泻案

患者,男性,13岁,年9月26日初诊。主诉:腹泻1d,大便质稀如水,无发热、恶心呕吐,纳食正常,小便尚调,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诊断为泄泻(湿热证)。辨证为湿热邪毒蕴结肠胃,使传化失司。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药:薄荷(后下)、白豆蔻(后下)、白茅根、焦山楂、神曲、藿香、滑石、石菖蒲、半夏曲、陈皮、浙贝母、厚朴各10g,茵陈15g。1剂/d,水煎服。服药2剂后泻止,舌脉正常。

按语:该病例较为典型的是湿热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甘露消毒丹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湿热分消则泄泻可止。根据患者的大便、舌苔,只要明确病机为感受湿热之邪,即可应用甘露消毒丹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案

收集小儿手足口病验案三则。3例患儿中,1例发热、咳嗽、流涕、头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2例尿赤,溃疡形成表浅表糜烂面,舌苔白腻;3例均有口腔水泡,因疼痛致进食困难。治当清热解毒、化浊利湿。方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白豆蔻、茵陈、滑石、川木通、石菖蒲、黄芩、连翘、浙贝母、射干、薄荷。重在君臣,随症变化,灵活调整。患儿服药2或3剂后体温均正常,手足疱疹消退、咽红肿减轻,精神、食欲好转。之后调理数剂而愈。

按语:此症多由肠道病毒引起,该方湿热兼顾,三焦一统,达到辛散开肺、芳香化浊、淡渗利湿

结语

“异病同治”是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治疗原则之一,如《金匮要略》以桂枝汤治表里同病,以大承气汤治疗里热“痉证”“宿食”内停、实热“下利”及里实产后病。在辨病与辨证过程中,只要病机基本一致,异病同治可取得确切疗效。甘露消毒丹重在化浊利湿、清热解毒,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原则。临证凡见发热、口渴、咽肿、腮肿、胸闷、腹胀、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均可给予甘露消毒丹。

袁建.刘应龙应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38(2):-.DOI:10./cma.j.issn.-..02..

联系我们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欢迎分享!

联系()

官方网站:







































南昌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zysx/633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