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立“儿科分级诊疗制度”
在国外一些分级诊疗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孩子生病一般都会先找家庭医生,然后根据医生的判断考虑是否需要往上级转诊,很少有医院,因为:贵!没必要!要预约!但正因如此,医院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疑难杂症,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但在国内,哪怕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感冒发烧,心急如焚的家长也要医院,一边医院怎么人那么多,却没想医院“添堵”的。
近年来,在国家的倡导下,中国也在努力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希医院,医院考虑是否往上转诊。可是要医院的中国人区社区看病,确实困难重重。明知困难在,但是在中国,由于儿科医生严重缺乏,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儿童就医问题迫在眉睫,于是作为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非营利性组织——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HOPE)还是愿意尝试挑战,携手近20年的合作伙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共同设计了“萌宝呼卫队——儿童哮喘社区管理行动计划”。
为何选择在上海以儿童哮喘作为突破口?
1.医院压力。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上海浦东地区唯一的医院,加上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度,除了每天要应对本地的患儿,还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疑难病例,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所以基金会希望以此作为试点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减轻儿中心医护人员和患儿及其家庭的压力。
2.儿童哮喘的高发病率及其长期随访的需求。
选择“儿童哮喘”作为突破口,是因为这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病,上海又是中国儿童哮喘发病率最高的城市,达到7.57%。按照上海浦东14以下儿童有60万来算,光是浦东地区哮喘儿童数量就高达人,可是儿中心的呼吸科医生只有7人。哮喘是慢性病,需要长期随访,如果人人都来儿中心看病,医生忙不过来外,患者也很难坚持至少1年的随访,或许正因为如此,哮喘的控制情况就不理想,有的反复发作,变成了很难控制的哮喘,假如这种情况迁延至成年,可能哮喘会伴随他一生。
“萌宝呼卫队”的设想很简单,就是希望患儿首诊在儿中心完成,之后病情稳定的就在社区完成后续随访,最后一次随访再回归儿中心,以完成最后的全面检查。为了证明在社区看病一样可以很好的控制哮喘,且价格还低廉,在儿中心呼吸科主任殷勇的带领下,特意成立了研究小组,设立了实验组(社区随访)和对照组(儿中心随访),希望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的哮喘控制率、医疗费用等数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简单的一个构想,要实现起来,项目组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1.部分社区最初的不配合。
作为项目的管理和执行伙伴,世界健康基金会一直与儿中心共同努力,想要将各种想得到的困难事先克服。首医院加入项目。在浦东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起初有15家医院自愿加入,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一家退出,只剩下14家。最初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与社区的医生电话联系各种筹备事宜时,听到最多的抱怨和疑问就是:领导不支持、没有人手、没有多余诊室、没有病人会来。
2.缺乏专业人员。
因为历史原因,许多社区的儿科已经萎缩甚至没有,不少社区已经沦为只是给老年人配药的地方。缺乏硬件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基金会慷慨地给14家社区捐赠了雾化泵和便携式肺功能仪,可是缺乏儿科医生、社区的积极性差却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了培养社区医护人员,基金会与儿中心共同举办了多次集中式的培训,并要求他们在儿中心进修3个月。为了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儿中心和基金会也是绞尽脑汁,最初在北京中医医院白癜风治疗白癜风最安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