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长问关于小宝宝“吐奶”的问题:
我家宝宝怎么老是吐奶?是什么病吗?
奶喂下去两小时了怎么还会吐出来呢?而且吐出来的奶像是放坏的酸奶似的是奶块和清水啊?是因为不消化吗?
宝宝总吐奶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发育不完善、喂奶姿势不正确、护理不周等。预防宝宝吐奶真的仅靠拍奶嗝就能解决吗?其实,婴幼儿吐奶的学问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宝宝属于病理性吐奶,可是要看医生的!为何宝宝易吐奶?
生理性原因1小婴儿的胃容量小,新生儿约30-60ml,1-3个月为90-ml,一岁时约为-ml.婴儿时期几乎每3-4小时就需要吃奶,以不断补充胃里的食物,一旦吃得太多就容易吐出来。2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很容易因身体的扭动腹压增加而溢出来。3胃与食道交界处松弛。胃部肌肉发育不完善,所以只要胃内的食物稍多或压力太大,就容易产生胃食道的返流。4食物多为流质。流质食物在胃中不稳定,易随体态而改变位置,较固体食物容易逆流。5喂养方法不当,人工喂养时,由于奶头孔太大,喂养过急,并有气体吸入胃内时,常可引起呕吐。(图片来源于网络)
病理性原因若宝宝频繁或大量吐奶则可能代表宝宝有过敏、肠绞痛、肠胀气或其他消化道疾病,不过最常见的三种会引起宝宝吐奶的疾病分别为:
胃食管反流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绝大多数属于生理性,多见于小婴儿喂奶后发生的暂时反流及婴幼儿的功能性反流(或称易发性呕吐),不引起病理损害。少数宝宝的胃食管反流为病理性,多是因反流较重或持续反流而损伤了食管黏膜,进而引发炎症。
症状:
患儿一般表现为易激惹、睡眠不安、拒食和喂食困难。
幽门梗阻
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正常直径约1.5cm,很容易发生梗阻。由于幽门通过障碍,胃内容物不能顺利入肠,在胃内大量潴留,导致胃壁肌层肥厚、胃腔扩大及胃黏膜层的炎症、水肿及糜烂。
症状:
频繁、大量呕吐,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并有严重脱水、低钾及碱中毒等水、电解质紊乱。
肠梗阻
肠管内(外)的病变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称之为肠梗阻。
症状:
患儿可出现腹疼、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症状。
如何减少宝宝吐奶?
几乎没有方法能杜绝吐奶的发生,但做到以下几点完全可以减少宝宝吐奶的频率:
1、每次喂奶时候尽量安静、平静、愉快。
2、宝宝吃奶时,尽量不打扰,包括声音和灯光的刺激,不分散宝宝注意力。
3、不让宝宝平躺着吃奶。
4、吃完奶之后,把宝宝竖直抱起20-30分钟,不过要注意,在宝宝学会抬头之前竖抱的时间不要过久,20分钟足以。
5、刚吃完,不要挤压宝宝腹部和玩剧烈运动的游戏。
6、避免在宝宝特别饿的时候喂奶(最好是宝宝有饿的表现就尝试喂奶)。
7、奶瓶喂养时,奶嘴孔适当(倒着翻转奶瓶,能滴几滴出来就算合适)。
8、喂完奶要睡觉时,让宝宝头部高过胃部,避免睡着之后吐出的奶汁被吸入气管。
9、吃完奶之后,尽量拍嗝。
有妈妈说不会拍嗝,简单介绍3种拍嗝方法,如下图:
1、将婴儿竖起抱在胸前,头靠着妈妈的肩膀,一个手扶住宝宝的屁股,让宝宝有稍微趴在肩膀上的状态,另一个手轻拍背部。
2、扶着宝宝坐在妈妈腿上(妈妈坐姿),一手撑住宝宝胸部和头部,另一个手轻拍后背。
3、让宝宝趴在自己腿上,一个手扶着宝宝的头,让头比胸部位置高,另一个手在宝宝背部做轻拍或者抚触状。
当然,也有一些宝宝是拍不出嗝的,你也不用担心,吐奶的宝宝也不是每次都会打嗝。
为何宝宝吐出来的奶会变样?
(图片来自网络)
的确,宝宝吐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刚吃过奶后马上就会吐奶,这时吐出来的奶和一开始的性状是一样的。
而另一种是吃了奶过了一段时间才吐,很多家长发现这时宝宝吐出来的奶与刚吃进去的奶是不一样的,有奶块和清水,看起来像是酸奶的样子,还会有些絮状物,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奶瓣。
这主要因为奶液进入胃内后与胃酸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应,奶类中富含的蛋白质会在酸性环境中变性,形成絮状沉淀,当这些絮状物经上从口中吐出或经下与便便一起排出体外时,就成了肉眼所见的吐奶瓣或便便中有奶瓣。所以家长们不必担心,想要解决宝宝吐奶瓣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减少或缓解宝宝吐奶的情况。
其实,大部分宝宝吐奶都是生理性的,只要宝宝精神好,呕吐后还继续吃奶,体重增长良好,那么家长不必紧张。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消化道发育的完善和辅食的添加、食物变稠变厚等原因,吐奶现象会逐渐减少。
但是,如果宝宝吐奶频繁且体重增长不理想、精神差、并伴随有其他症状,那就需要家长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一下了。
传递文明|传递健康
按住指纹3秒“识别怎样才能治愈白癜风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