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儿科用药宝典,不靠谱!
这两天,一张手写的“儿科用药宝典”在朋友圈传开了:宝宝发烧以38.5℃为界,决定是否用药降温,看先发烧还是先咳嗽就能判断是否感染肺炎??宝妈们纷纷感慨,这张用药宝典,太及时了。
传说中的“儿科用药宝典”
家长们真的在家就能给宝宝“对症用药”了?大家可别高兴太早了,经专业儿科医生逐条鉴定,这个所谓的宝典并不靠谱。
时下正是宝宝感冒高峰,医院的情况吧:大连最近一波感冒已经持续一个月了,很多孩子高烧、咳嗽,医院时已经高烧39℃,还有些咳嗽三四天都不见好,一拍X光片,发现都是这类肺炎。医生表示,这些肺炎多数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一起读读儿科专家鉴定结果吧!
1
38.5℃是用药的分水岭?错!
专家释疑:用药以患儿舒适度为基准
“宝典”的第一项就对儿童发热的处理做了详细说明,低于38.5℃采用冰敷、泡脚、热水澡的方法来物理降温,超过38.5℃用药降温。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综合内科病房副主任孙頔表示,其实没有这个界限。什么时候用药降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以患儿舒适度和状态为基本准则。物理降温的目的是让患儿舒服,如果因此而使其焦躁不安、影响了休息,一顿折腾换来的后果往往是体温不退反升。
退热药这样用:
有的孩子高烧39℃,状态依然良好,还能正常活动,这时并不需要马上用退热药。而有的孩子体温到了37.8摄氏度左右就出现焦躁不安、哭闹不止的情况,就可以用退热药。尤其是那些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可以早点用上退烧药,一般情况下,当孩子体温升至38℃左右的时候,家长触摸孩子,如果手脚冰凉,那么很可能体温在20~30分钟后会迅速上升,甚至有的孩子体温马上就能蹿到39摄氏度。
孙頔提醒,退热药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后才能发挥作用,这时打个提前量,早点将退热药用上为宜。
2
发热时交替用退烧药?错!
专家释疑:一种药能退热,不建议用两种
“宝典”里注明,当孩子高热时,要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并交替口服。医生认为,如果孩子状态良好,此时没有用药的必要。即便需要用药,这两种退烧药的用法也不对。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只适用于2~3个月以上的宝宝,而布洛芬混悬液只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临床上,需要交替用药的情况非常少见。医生表示,如果能用一种退烧药,就不建议用两种,更不建议交替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都有各自用药间隔时间,交替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记错用药间隔,造成过量服药。
3
先咳嗽后发热就是肺炎?错!
专家释疑:只有拍片才能诊断
每当孩子发烧咳嗽的时候,家长们最担心的莫过于感染了肺炎。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初步判断孩子是否患上肺炎,医院?这份“宝典”提示是,“先发热后咳嗽,咳嗽不重一般没大事;先咳嗽后发热,肺炎可能性大”。按照咳嗽和发热顺序来判断是否患上肺炎,纯粹是误导“观众”。
孙頔平时在接诊过程中,常常能听到家长这样问,“医生,用听诊器听不出来是不是肺炎吗?为什么一定要拍片?”孙頔告诉记者,判断是否为肺炎非常专业,需要医生结合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有的患儿用听诊器听肺部有异常,但是拍片后发现并不是肺炎。然而,很多类型的肺炎等到能用听诊器听出来,病情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有的类型根本就无法听出来。比如,最近高发的支原体肺炎,刚起病时根本听不出来有异常,必须拍片才能确诊。
榷
商
抗病毒药物中成药
或有肝肾损伤
在“宝典”里,罗列了施得利通、蒲地蓝口服液、感冒清热冲剂等抗病毒中成药,让家长们自备一种。
在很多儿科医生看来,除了流感,大部分呼吸道感染都不需要抗病毒药物,而且中成药不仅是“不良反应暂不能明确”,还有很多已经被证明含有害成分,盲目给孩子服用,还可能造成肝肾损伤。
孙頔在这方面持谨慎态度,“临床上,西医有时也会根据患儿不同的情况,开具一些常用的中成药,比如健儿清解液、蒲地蓝口服液、清开灵等,可以在某种程度有改善症状的作用。但是,患儿在什么状况下服用,适合哪种药物,需要由专业医生来判断,千万不能自行在家服用。”
最近,感冒常常以家庭为单位出现,有的是大人、孩子之间互相传染,有的则是家中两个孩子互相传染,此时,做好以下几步,可以减少感冒的发生。
1.应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免疫力,做到睡眠充足、营养充分、积极锻炼等。
2.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
3.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场所活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接触的机会。尽量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照顾患者时要佩戴口罩。
4.出现症状应及早就医。如果出现疑似流感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咳嗽、咽痛、流鼻涕或全身疼痛等,医院接受治疗并居家休息。
5.接种流感疫苗。
文字
记者李媛媛编辑制作
锅包肉
校对
吴毅责任编辑
青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