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部分,随着中医学发展

时间:2022/9/12 23:15:18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每个家庭里,小朋友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旦孩子生病了,家长往往无比焦虑。所以,一些中医人士就提出中医儿科知识,让家长们自己懂得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在疾病刚刚萌芽的阶段,来保护自己的孩子。愿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守护神,传授家长们中医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家长懂得分析孩子的身体症状,学会用最简单的方法,及时去干预疾病的发展。

有的妈妈说:“之前孩子一年得患十次感冒,现在就只有一两次了,其余的都被拦截在最初阶段了。”有的妈妈说:“孩子体质增强,现在已经不怎么感冒了。”这些都令我们非常欣慰,希望中医育儿,能让越来越多的父母受益。

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部分,随着中医学发展而逐渐形成专科。史记载扁鹊秦越人入咸阳,闻其保赤之心,即为小儿医。隋唐以降,《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亦有专门篇章论述儿科。其间除《颅囟经》外,大部分儿科专著散佚无存。至唐代,规定医学生分科学习,设有小儿专科,学制五年。

让孩子不发烧的智慧

此后,宋代钱仲阳著《小儿药证直诀》,明代有薛铠、万全、王肯堂,清代有夏鼎,陈复正等擅治儿科疾病的医生,他们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儿科著作渐多,但部分著作流传不广,难以普及。新中国建立至今,中医儿科研究受到了更大的重视,现代中医学者将中医基础理论和儿科临证经验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儿科学。当前,国家对儿童医疗保健工作非常重视。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与成人在生理、病理上有着明显差别。婴幼儿口不能言,无法说清楚病情,故古人称儿科为“哑科”。又,小儿脏腑娇嫩,疾病传变迅速,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儿科疾病诊治的难度。本文论治小儿常见发烧病证深入浅出,不仅论述了防治小儿发烧的一般规律,还针对小儿的特殊体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退热方法,尤其是一些外治法很有特色,正所谓:“良医不废外治”。孩子发烧后,各位患儿家长只需手法稳定,穴位准确,用推拿等方法治疗的发烧往往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

让孩子不发烧的智慧

让孩子不发烧的智慧,孩子发烧了,在家长的观念里,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一瓶点滴下去,很快就能退烧,而用中医的方法却可能见效很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临床上来看,很多发烧的孩子,打过点滴后,烧虽然退了,但却变得“蔫儿”,或者一停点滴,便又烧了起来,更不用说还有反复打点滴也退不了烧的情况。

事实上,很多中医疗法,特别是中医外治疗法,不仅安全,而且起效也很快,最重要的是,孩子烧退后,不仅不会变“蔫儿”,还不容易反复发烧。这是为什么呢?在讨论孩子发烧的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的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儿科,孩子发烧

孩子的生理特点之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什么是“脏腑娇嫩”孩子出生之后,脏腑尚未发育完全,就像小禾苗一样,刚刚长出了头,非常“娇嫩”,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很容易伤到脏腑。

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凡涉及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都属于儿科范围。其医治的对象处于生长发育期。比如说,孩子穿太多出汗后感受风寒、风热等邪气,肺就容易受到损伤,表现为发烧、鼻塞、流涕、咽肿、咳嗽等症状。

又比如,给孩子吃得太多,形成食积,他的脾胃就容易受到损伤,从而表现为肚子胀、不爱吃饭(腹胀纳呆)、打嗝有腐臭味、胃里反酸水(嗳腐吞酸)及口中有异味等症状。

让孩子不发烧的智慧

所以,古人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什么是“形气未充”指孩子的形体与脏腑功能并不像成年人那么充实强壮。如果天气突然变化,或者吃得太多,我们大人尚可以很好地调节适应,但孩子就不一定了,一不注意,就容易生病。

孩子五脏的特点:“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在清代著名的中医学巨著《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中,记载了孩子的五脏特点,叫作“三不足,两有余”,即“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这本书里有一首诗叫《小儿五脏歌》,是这样写的:“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火为热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让孩子不发烧的智慧

什么是“五脏之中肝有余”前面我们说过了,孩子仿佛初春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为什么?因为其五脏之中,恰好肝是属木的,就像小草一样,主生长升发(中医讲阴阳五行,以五行对应五脏)。

想一想,经过十月怀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好比草籽蓄积了一整个冬天的能量变成小草,又借助春天大自然欣欣向荣、旺盛的生命力快速生长。这种旺盛的生长之气,主要归功于肝。同样,如若生长力太过旺盛而致亢盛有余,也应当责之于肝。所以我们说,孩子“五脏之中肝有余”。

什么是“脾常不足”作为孩子来说,他的脾胃运化功能还不健全,如果父母没有控制好孩子的饮食,就容易让他“奶积”或“食积”,而“奶积”或“食积”,恰恰是诱发孩子感冒,或导致感冒加重,或使孩子反复感冒的重要原因。

让孩子不发烧的智慧

还是那句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对孩子来讲,节制饮食,本身就是祛病良方。说到给孩子节制饮食,有的家长就会担心:孩子会不会营养不良啊?事实上,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最应该担心的问题不应当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

我们平时给孩子吃的食物,只有孩子能够运化吸收的,才叫营养,如果不能运化吸收,形成“奶积”或“食积”,那就是生病的祸根。这个问题在下文会展开来讲,请家长们注意。

中医儿科

中医认为,五脏与五行、阴阳是相对的,肾属水、属阴,心属火、属阳。孩子出生之后,肾精(阴)虽然充足,但因孩子生长发育(阳)迅速,相比之下,就会形成“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

具体表现就是孩子的骨骼比较柔软,第二性征也形成“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具体表现就是孩子的骨骼比较柔软,第二性征也未出现,却经常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心火旺盛的症状。什么是“娇肺遭伤不易愈”这是《小儿五脏歌》中涉及孩子发烧最重要的一句话。

中医儿科,孩子发烧

宝宝发烧如何处理?发热是指宝宝体温的异常升高,妈妈的手不是体温计,不能准确测量宝宝的体温;而宝宝的正常腋下体温应为36℃~37℃,只有超过37.4℃才可以认为是发热。 季节气候变化多端,是儿童感冒(也叫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娇,就是娇嫩、容易受伤的意思。孩子的脏腑本来就娇嫩,所以,肺作为本就娇嫩的脏腑中最为娇嫩的一个,在感受风寒、风热等邪气后,感冒就更不容易痊愈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zysx/1391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