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表型特征及其

时间:2018/12/31 2:06:02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本文原载于《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年第3期

登革热是全球分布广、发病多和危害大的一种虫媒病毒病。年广东省曾暴发近20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感染人数超过4.5万,其后3年全国多地每年均有不同程度流行,成为目前我国传染病防控所面临的较大挑战[1]。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迄今登革热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宿主的免疫机制被认为可能是主要因素。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s)是一群骨髓来源的不成熟细胞,在小鼠模型中表达Gr1+CD11b+,而在人体内通常为一群表达HLA-DR-/lowCD33+CD11b+的细胞[2,3]。目前关于MDSCs的研究大多来源于肿瘤领域,但近年研究发现,MDSCs比例在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甲型流感、病毒性肝炎及艾滋病等中均升高,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T细胞应答,参与疾病进展[4,5,6]。目前,有关外周血MDSCs与登革热的相关性知之甚少。本文拟检测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的表型特征及其比例与热程、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MDSCs对登革热的临床意义。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入组病例来源于年7—11月医院就诊的例普通登革热患者;男75例,女95例;年龄18~55岁,平均(27.3±9.1)岁。登革热诊断参照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印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年版)》[7]。例登革热患者根据就诊时发热的天数分为5组:发热第1~2天为A组,共36例;第3~4天为B组,共38例;第4~6天为C组,共32例;第7~8天为D组,共33例;9d及以上为E组,共31例。5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见表1。对照组为30名同期健康志愿者。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及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知情同意。

二、试剂与仪器

根据MDSCs表型特征,选用鼠抗人CD11b-PE、CD33-PC5.5、HLA-DR-APC、CD14-FITC、CD15-PerCP5.5荧光单克隆抗体,抗体及多色流式细胞仪CanTo-Ⅱ型均购自美国BD公司。

三、方法

1.样本收集与PBMC分离保存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采取静脉血10mL,分离留取血清,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按常规方法分离PBMC,并用PBS洗涤3次,细胞记数并调整细胞浓度为2×个/mL,血清及PBMC样本放在-80℃冰箱保存备用。

2.MDSCs检测

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所有样本,并作同型对照管,测定管各加10μL单克隆抗体,室温避光放置20min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空白管调节电压,单染管调节补偿,调整非特异性细胞群在1%以下,每测定管收集个细胞,记录MDSCs的比例。

四、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和GraphPadPrismversion5.0a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对于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应用两组之间的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先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后利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趋势变化采用趋势分析。不同参数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的表型特征

MDSCs根据其表型特点分为单核细胞型(M-MDSCs)和粒细胞型(G-MDSCs),前者为CD14+MDSCs,后者为CD14-CD15+/-MDSCs[8]。本研究中例登革热患者高表达CD14+MDSCs,其表型为CD14+HLA-DR-/lowCD33+CD11b+。

二、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的比例

例登革热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MDSCs的比例分别为(4.45±0.27)%与(0.60±0.08)%,登革热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P0.01)。

三、MDSCs比例与登革热患者热程的相关性

不同热程的5组患者MDSCs的比例分别为:A组(5.57±0.68)%,B组(5.19±0.64)%,C组(4.20±0.62)%,D组(3.21±0.37)%,E组(3.44±0.39)%。随着热程延长,登革热患者的MDSCs比例呈现下降趋势(F=12.02,P0.01)。A组明显高于D组(t=2.,P0.01)及E组(t=2.,P0.01)。

四、MDSCs比例与登革热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处于各热程组登革热患者的临床指标详见表1。随着热程延长,患者的病毒载量、体温呈逐渐下降趋势;外周血WBC及PLT水平先降后升,在热程第3~6天时降至最低;但ALT及凝血时间恢复较慢,ALT在热程第9天仍呈上升趋势,而凝血时间在热程第9天才开始回升。分析外周血MDSCs比例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发现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与登革热病毒载量、体温及凝血时间呈正相关(r=0.、0.和0.,P均0.01),其相关系数及统计值详见图1,而与其他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

讨论

MDSCs最早发现在肿瘤领域中,研究证实其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尤其抑制抗原特异性的CD4+和CD8+T细胞的活化[9,10,11],已成功将针对MDSCs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应用于抗肿瘤治疗中。近年来,MDSCs在非肿瘤性疾病中的研究也逐渐增加,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寄生虫、真菌及病毒等[4,5,6,12,13,14]。研究发现MDSCs可能参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发挥免疫抑制作用[12,13,14],也可能发挥免疫监视及增强固有免疫作用[15,16],因此有望成为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在本研究中,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以M-MDSCs增生为主,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与既往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HCV和HIV的研究结果一致[4,5],提示MDSCs可能主要以单核细胞型形式参与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登革热的发病机制。随着登革热热程的延长,MDSCs的比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即使到了热程后期(发热9d及以上),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仍然高于正常人水平。这提示MDSCs参与登革热发病机制可能主要在登革热疾病早期。

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与登革热病毒载量、体温及凝血时间呈正相关,提示外周血MDSCs比例与登革热的热程及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我们猜测,一方面,MDSCs发挥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成为清除登革热病毒的障碍;另一方面,登革热病毒的存在和高载量也可能刺激MDSCs增生,从而导致患者发热和凝血功能障碍,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综上所述,单核细胞型MDSCs可能是登革热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子,与登革热的热程和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到底发挥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目前仍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广告合作项目招商函

尊敬的公司经理: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是以编辑出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为主要任务的全国性医学期刊出版机构,也是中华医学会对其所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实施管理的重要业务部门。截至目前,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医学期刊已达种,形成了国内外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系列。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成为目前国内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医学专业杂志社。

百余年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一直在矢志不渝地打造医学学术交流平台,构筑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浪潮下,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搭建了各学科成熟且全面的线上交流平台及相关新媒体产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系列







































北京治疗严重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的饮食医疗问题和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ysjk/728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