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介绍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儿科之圣钱乙

时间:2018/7/6 16:48:02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钱乙(公元年—公元年),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医学著作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加以搜集,整理,于公元一一一九年编成的。此书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例,下卷为方剂。

学术内容

“五脏辨证”法

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

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

主张保养养生

钱乙的“保养养生”法,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有吃的意愿。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因此,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患咳嗽、哮喘等病。

以上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钱乙主张饮食、穿衣不可太过,即:不可食之过饱,穿得过暖。精美之物或喜食之品不宜食之过多,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时,食之太过会造成病患或过胖。

面部诊病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比如,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而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临床应用

钱乙学习时,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的加减化裁,用来当作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后世影响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

钱乙行医注重实践,非常善于总结在行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形成规律性、理论性的东西;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望诊,在中医历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小儿药证直诀》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患,以及多种著名有效的方剂,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

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内容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医院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
苯酚哪个厂家生产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ysjk/331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