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本是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我最初了解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很多珍稀动物就是从《自然》课本开始的,如今书早就不见了,只是记忆力还残留着一些碎片,依稀记得书里面写着:“朱鹮只剩下7只了”。今天,这句话突然又从我脑子里窜出来,我鬼使神差地对验证这句话的真实性产生了兴趣。朱鹮和白鹭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听名字就知道它们和白鹭颇为亲近,在自然界,白鹭喜欢和朱鹮在一起觅食,并不是它们关系有多好,而是白鹭喜欢在朱鹮觅食的时候站在旁边,伺机而动,抢夺朱鹮的食物,因此朱鹮也会攻击白鹭,但即便如此,两者也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朱鹮和白鹭并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我们经常会看到朱鹮埋头找食的时候,白鹭像个监工一样注视远方,它们一方面寻找机会抢夺食物,另一方面洞察远方,确保附近没有天敌。科学家们还发现,白鹭拥有比朱鹮更高的警觉性,它们通常能先一步发现天敌的存在,白鹭在警戒敌人的同时,相当于在给朱鹮放风,朱鹮的食物则有一部分落入了白鹭的嘴里,两者构成了一种合作的关系。不挑食的朱鹮为何被饿死?朱鹮胃口很好不挑食,食谱异常丰富,鲫鱼、黄鳝,蛙类,河蟹,泽虾,田螺这些是小儿科,蟋蟀,蝗虫,蝉,蛇类,蝾螈,水生昆虫也常吃,就连癞蛤蟆这种食物它也下的去嘴,老实说,这么好养的鸟就不该灭绝啊。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朱鹮曾经是一个非常繁盛的种群,它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物种,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均有分布,日本的最后一只朱鹮“阿金”在年撞击笼子而亡,享年36岁,创造了朱鹮最长寿命记录,如果不自杀,这只朱鹮还能活更久。日本最后一只朱鹮阿金朱鹮栖息于高大的乔木上,觅食的主要场所在湖泊、沼泽、水田等地,但因为早期的“围湖造田”和大量砍伐树木,对朱鹮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因为环境恶化,栖息地丧失,数量急剧减少,一度被视为已经灭绝的物种,直到年中国考察队的建立,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调查区,用三年的艰辛找回来了七只野生朱鹮鸟。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等手段,我国用几十年的努力成功的将朱鹮的种群数量从7只扩充到了只以上,从极危变成了濒危,这样的成功得来不易。为了治疗朱鹮,连3D打印都用上了对于保护珍惜动物而言,只是给它们一个保护区、不打扰它们是远远不够的,自然界中很多动物会因为争夺食物、交配权而争夺,造成残疾,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对这类濒危动物而言就需要人为干预。近日,饲养员就发现一只因与情敌争夺配偶意外折断了下啄的雄性朱鹮,朱鹮的喙就好比一双筷子,折断了一只就没办法夹取食物了,折断了喙的朱鹮如果饲养员不主动喂食,它就一定会被饿死。而朱鹮断喙的情况工作人员也是第一次遇到,为了能够让朱鹮恢复进食能力,工作人员们紧急召开讨论会,当下决议对其实施人工接啄手术,为其下啄做修复手术——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其需要接上的下喙。3月19日,受伤的朱鹮接受了人工喙安装外科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经过过多日观察,安装了假啄的朱鹮已经恢复了进食能力。朱鹮是人工恢复种群的典型案例,虽然它们种群数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恢复,但问题依旧存在,首先是如今的朱鹮大部分是那7只朱鹮的后代,近亲繁殖带来的各种遗传病难以避免,为了避免过度近亲繁殖,饲养人员对园内的朱鹮进行了“计划生育”,选育血缘关系更远的特定朱鹮进行配对,让朱鹮生出更加健康的后代,想让朱鹮在野外实现种群的健康繁衍,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