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儿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4名,护士7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15人,占医护人员的70%以上。现有床位45张,设立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及普通儿科病房。拥有新生儿辐射台(HKN-93FXQ3型)、新生儿暖箱(YP-90B、YP-B、YXK-6G)、心电监护仪(PC-iM8B)、新生儿黄疸治疗仪、呼吸机、CPAP机、胃肠动力仪、T-组合复苏器、微量输液泵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
多年来,在儿科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共同钻研下,在儿童及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救治了出生体重仅1.4kg的早产儿、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新生儿黄疸、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出血症等各种急危重症疾病,并在临床中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将各种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临床,有机地融合中医和西医两家所长,在儿科常见疾病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
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儿科医护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用心服务”的理念,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治疗和护理每一个患儿,赢得了社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医院中的佼佼者。
科室管理规范,各项制度健全,全体医务人员勤勉敬业,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论文近10余篇,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2项,参与完成医学专著六部。
同时,科室不断加强医护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每年都选派1-3名业务能力强,素质过硬的专业技医院进修深造,促进了科室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患儿的健康和高台县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小儿捏脊疗法
小儿疳积、腹泻、呕吐、便秘等症。
让患儿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术者站在患儿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患儿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每捏3下将背部皮肤向上提1次,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结束后术者可用双手的拇指指腹,采用揉按手法,对肾俞、脾俞、胃俞等按揉数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
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开始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患儿慢慢适应;要捏捻,不可拧转;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5、捏脊疗法适用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患儿,年龄过小的患儿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皮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1、小儿的后背有疖肿、外伤或患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背部皮肤破损时。
2、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施术时由于小儿哭闹,可能加重病情或出现意外,应视为禁忌。
3、小儿患有某些出血性疾病。
4、小儿患有急性热性病,如小儿高烧,不宜同时进行捏积。
穴位敷贴
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哮喘缓解期、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慢性鼻炎、厌食症、营养不良、反复腹泻等。
小儿穴位敷贴常用的经络穴位有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大椎等,根据疾病选取和配伍不同的经络穴位。贴膏前用酒精清洁皮肤,虚寒体质还需用生姜汁作为推拿介质;先用小儿推拿手法点、揉、推、擦等相关经络穴位;然后取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膏药,用胶布贴在穴位上。贴好后要静坐15分钟。贴膏时间每次为2-4小时。
1、小儿穴位敷贴一般在饭后1-2小时为宜,不宜过饥过饱。
2、贴膏后,局部会有麻木、温热、痒、针刺等感觉,这些都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痛、痒,可以提前揭下膏药,但不要抓挠。
3、贴膏后皮肤出现小水疱,也是贴膏后的正常反应,不要去抓,穿棉质的衣服,保持皮肤干燥。
4、贴敷后皮肤无反应,并不影响疗效,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5、期间忌食生冷刺激、肥甘厚腻或上火食物,如冷饮、海产品、牛肉、羊肉、狗肉、桂圆、荔枝和煎炸等食物,不要对着电扇、空调直吹,同时尽量减少运动,避免出汗。
中药外敷疗法
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型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
咳嗽、遗尿、泄泻、盗汗、腹部疼痛等。
取适量药物(根据疾病不同配伍不同药物)研细末,加温水或醋稠糊,敷于患处或穴位,根据疾病选取不同的部位或穴位。
1、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2、皮肤溃疡、水肿处。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耳穴压豆法
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小儿感冒、积滞等。
1、小儿感冒:主穴是肺、肾上腺、神门、内鼻。配穴是发热加耳尖及屏尖放血,周身酸痛无力加肾,咽痛声嘶加咽喉,咳嗽加气管,食欲不振加胰胆、胃。用王不留行子贴压每日一侧,两耳交替使用。每日揉按3、4次。隔日换贴1次,病好即止。
2、积滞:主穴是大肠、小肠、脾、胃、三焦、胰胆、腹。用王不留行子贴压每日一侧,两耳交替使用。每日揉按3、4次。隔2日换贴1次,5次一个疗程。
艾灸疗法
指将艾条点燃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反复熏烤,以达到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目的。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咳嗽、哮喘等。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点燃艾条距离皮肤3公分处施灸,施灸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
1、注意观察患儿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避免灼伤。2、施灸当天避免贪凉。3、注意室内通风,适当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4、施灸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海味、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5、施灸部位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本期投稿:儿科
综合编辑:医院办公室
本期策划:郑耀德
本期编辑:李延青
本期审核:方力
●我院再获全省技能大赛佳绩
●医院召开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安排会
●开展慢病宣教普及健康知识
●医院举办秋冬季新冠疫情防控应急演练
●喜讯!县医院重症医学科再获省级表彰
●医院积极参与全县庆祝中国医师节系列活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