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时30分,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儿一科医生急步走进诊室,她刚匆忙的吃完冰冷的盒饭,喝了口水,上了第一次厕所。
春城晚报的记者从上午8点到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直至中午1点,整整5个小时,谢医生忙得都没喝过一口水,上过一次厕所。从座位上站起来,要么是让患儿躺到床上做检查,要么是蹲下来观察患儿的呕吐物。
记者不忍耽误她一点点时间,并没有采访这名医生,只是从门牌上得知坐诊的是该院儿一科主任谢露。
网络配图
而就在诊室外,说起带孩子看病的经历,一名准二孩妈妈满腹惆怅地告诉记者说:“带老大看病都赛过春运,生了老二怎么办?”
去年云南68.5万新生宝宝中,二孩占一半。
其实对于儿科医生来说,这个冬天格外不易,昆明流感肆虐。去年12月16日春城晚报就已经医院接诊患者激增的新闻,《昆明史上最凶猛病潮!每天个娃娃等看病!半夜急诊比春运还恐怖》,迅速引发多家媒体跟进报道。
据中华儿科学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云南省目前共有儿科医师人,全省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师数为0.39人,低于全国0.53人的水平。按照国家卫计委到年每千名儿童拥有0.69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的要求,我省目前还缺少近名儿科医师。
患儿太多,儿科医生太少!
记者通过谢医生当天的挂号单统计,一直到晚上7时许,谢医生当天共接诊了多名患儿。
网络配图
记者留意到,医院的儿科医生排班表上,都有很多条医生可以补休的记录,但这几乎都成了毫无意义的数字,因为补休根本不可能兑现。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一天看诊多名病人都是常态,一旦有人休息,就意味着其他同事要干更多活。
记者的一位儿科医生家属朋友就证实了这点:“她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因为一生病就意味着增加其他同事的工作量,经常刚拔掉针管就回到岗位。”
“那究竟到底是为什么让儿科医生这么短缺呢?
1压力大风险大
20多年前医学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虽是调侃,但的确在儿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许多,儿科还被叫做是“哑科”,因为医生与患儿几乎无法直接交流,所以风险更大。现在每个家庭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多市民又不懂医,无形中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一针打不进去,医患关系就变得很紧张,病人家属打护士、打医生的情况在儿科每年都有发生,医疗环境并不是太好。
目前昆明医院医院,加上其他诸如妇医院的儿科,其实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了应对暴涨的患儿数量,医院儿科只有增加了夜间急诊医生的人数,门诊时间也相应延长来解决问题,儿科医生的压力陡增。
一名儿科专家透露:职业压力大,又是医患矛盾的重灾区,这让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当儿科医生。
2
收入相对低
从劳动报酬来看,儿科医生相比其他科室的医生相对较低。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及现有的医疗体制结构下,儿科医生收入相比其他科室、其他行业少得多,超时的劳动时间与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匹配。
原因是儿科是大门诊、小病房,病人主要集中在门诊且病种相对单纯,辅助检查少、用药量比较小、收费相对较低但人力成本高。医院医院的儿科,基本都难以自负盈亏。
3
人才培养周期长
春城晚报记医院了解到,每年医生的招聘中,儿科总是鲜有人问津。
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取消了儿科学专业。16年来,我国新型儿科医生培养机制一片空白。而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也是很长的,一名儿科业内人士指出,培养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需要至少6年多时间。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势必对儿科医生造成更大的压力。多名儿科医生直言,全面二孩后他们更是压力山大,有的儿科医师选择辞职或改行。
其实从年,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就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出《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自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可是相比加分考试有专家认为:恢复儿科医生的培养体系才是长远之计,儿科薪资待遇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医院的发展、文化建设、科研水平也是儿科医生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
年全国多家医科大学相继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但招生情况并不太乐观。有业内人士指出:给医院增加儿科医师的编制规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后备医师来源的问题。
两会上省政协委员王昆华也曾指出,医院现在临床科室必须是博士才能进入编制,连硕士都是编外的,但儿科放开了,因为人员不够。
“此次,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就如何缓解云南儿童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医院将建儿科中心,硬件条件优越但缺人才”
省政协委员王昆华说:“昆明医院(医院)将建立专门的儿科中心,5号楼共计11万平方米,有硬件,缺人才,但儿科医生风险大,待遇跟不上,对储备人才来说又成了一个瓶颈。”
王昆华建议:首先,针对医疗资源短缺的事实,要加大疾病预防,减少病人数量。同时执行医改,把分级诊疗落实到实处,把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医院的能力和实力提升,使老百姓不出家医院的待遇。
其次,面对当下医疗资源较少的现状,医院信息化建设。“我在想我们用一部手机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从预约挂号、就诊、检查到治疗都在手机上完成。”王昆华建议国家制定标准,各医院按标准建设信息化则可减少投入,避免大量资源浪费。“
“营造相互尊重的医患生态关系”
“一方面,孩子器官发育不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差,病情发展快,小一些的孩子又不会表达,这些情况都加大了儿科医生的诊疗难度和风险。另一方面,现在每个家庭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多市民又不懂医,无形中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一针打不进去,医患关系就变得很紧张,病人家属打护士、打医生的情况在儿科每年都有发生,医疗环境并不是太好。”梅妍委员说。
梅妍呼吁,目前政府已经着手解决儿科医疗资源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试图改善儿科医生的待遇,希望从社会层面营造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医患生态关系,在医方能多体谅病人家属焦虑心情的同时,患方也要理解医生的不容易,尊重医护人员的付出。毕竟抛除医疗技能以后,医生也是普通人,也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
“建议加强医科院校建设”
“一位朋友带着孩子去看病,排队两个多小时,医生看了9个病人,问什么时候能看上,医生说前面还有五六十人……医院、医生的压力很大。”袁嘉丽委员建议加强云南医科类院校的建设,“医院的明天,我们培医院的后备军。如果不加大对学校这方面的投入,怎么留得住医学人才。如果多培养一些高层次的人才,相信会减少一些医患纠纷。”袁嘉丽委员说。
“提高儿科医生职业自豪感”
邓星梅代表建议,除了医学教育恢复儿科专业外,更多地应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和保障,增加儿科医生的职业自豪感和专业吸引力。
统筹杨茜
春城晚报记者:楚田、包涛、孙琴霞
大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