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基层,儿科用药还是一个弱势,不论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给药都比较困难,特别是在静脉输液时,部分患儿如果第一针或第二针扎不上的话,孩子就会大哭,家长也会心疼的跟着小哭,有时还会出现医患关系紧张或不愉快的场景。
中药贴敷疗法可以解决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带来的弊端。在桃城仁信诊所,每天都挤满了需要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小患者,不约而同地享受不用打针吃药就能治病这一绿色疗法的好处。据悉,这些患者中尤以反复感冒发热和腹泻。
穴位贴敷疗法盛行尤适腹泻及感冒发热等症。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年龄都在2岁以下,1岁以内占半数,好发于夏秋之交。
中医认为,婴幼儿肠胃不足易感受外邪,具体如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喂养失调、感受外邪、受惊着凉、脾胃虚弱等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风寒客于肠胃,传导失司,从而造成腹泻。常表现为起病急,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余次到数十次,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伴有发热、腹胀等,严重的可引起脱水。
中医通过辨证,有针对性地选择俞穴进行敷贴。一般对症选用的纯中药敷贴在神阙和足三里穴位上,可以调理脾胃、祛湿止泻。呼吸道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尤其是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喘,严重损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常常困扰着家长。比如小儿感冒发热,按中医经络理论,选择最佳穴位及时间进行穴贴,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作用而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达到去病防病之目的。另外,由于小儿体温中枢对过高的体温反应能力有限,容易在体温过高时出现惊风,此时中药外敷涌泉穴等可以很好退热和预防惊风发作,疗效显著。
小儿穴位贴敷效果好前后均需体质辨识。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阳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机体的脏腑形态还未完全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健全,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小儿“肺常不足”,加之冷暖不知自调,或因家长衣着冷暖护理不当,因此容易感受外邪,表现为反复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脾常不足,饮食不慎,易出现呕吐、腹泻、厌食积滞等病症。中药贴敷就是顺时就势,摄取阳气,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因此对于小儿发热、反复感冒、腹泻等疾病都适合采用穴位贴敷。
通常把正常、健康儿童的体质称为“均衡质”,而易患疾病的患儿称为“不均衡质”。不均衡质的孩子又有肺脾气虚、脾肾不足、胃肠积热、脾虚肝亢、痰湿体质等的不同。在患病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肺脾气虚的孩子,容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鼻炎,病后咳嗽或流涕不止,平素食欲不振或多食易吐,多汗,大便或干或不成形。脾虚肝旺的孩子同时还表现为脾气大、易烦躁哭闹、睡眠不安等。脾肾不足的孩子容易发生哮喘、咳嗽,有的孩子可以表现为尿频或尿床,睡中汗多,手足心热或手脚冰凉等,比较瘦小。胃肠积热的孩子容易出现反复咽炎、扁桃体炎,平素大便干结,口臭明显,食欲比较旺盛。而痰湿体质明显的孩子,就会表现为咳嗽、痰多明显。
贴敷选穴有讲究,如肺气虚弱体质选用肺俞穴、膏肓穴;脾虚痰湿体质加用脾俞穴;肾气亏虚体质加用肾俞穴。此外,属胃肠积热、脾虚肝亢体质,在贴敷前后加用相应的食疗,如清热消积或健脾平肝的药食同源的白萝卜、白菜、青菜等,或加用辨体捏脊推拿治疗等进行调理,可明显增强疗效。专家提醒,在贴敷前后,应该对孩子的体质进行辨别,针对不同体质进行辨证贴敷。
中药贴敷疗法的五大优势
1、中药穴位贴敷给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不用激素,无耐药性。
途径直接,作用迅速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2、不打针、不吃药,儿童无痛苦、无创伤,绿色安全。
用药安全,适应症广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3、中药治疗,因人、因症辨证施治,用药准确。
药源广泛,价廉效广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节省大量人力。
4、经穴位贴敷、对肠胃无刺激,对肝肾无损害。
皮吸收制剂有诸多优点:可避免药物通过胃肠道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免除肝脏内酶的代谢分解作用即首过效应;皮肤间层兼具储库用,避免药物浓度的峰谷现象;皮肤所含蛋白水解酶较少,药物所处环境稳定;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用药等等。
5、经穴位贴敷,药物直达病所,保持药物的持续性释放;作用时间长,减少给药次数,节约患者治疗时间。
稳定可靠,副作用少。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