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犀卡成为儿科护理工作好帮手

时间:2017/10/13 15:10:29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1月11日,来自阿克苏市英巴格路的阿依加马丽·阿医院儿科病房内,陪伴着正在做治疗的3岁女儿帕提古丽·艾尼瓦尔。

阿依加马丽没有学过汉语,她带着女儿外出求医前一度担心自己听不懂汉语会在女儿的病情沟通方便存在障碍。医院后,她打消了这个顾虑。除了有少数民族的医护人员用维吾尔语与她沟通之外,跟汉族护理人员沟通起来竟然也畅通无阻,这得益于儿科病房特有的一张张神奇的“灵犀卡”。

住院第一天,汉族护理人员就拿着图文并茂的“灵犀卡”,向阿依加马丽示意如何给孩子做清洁工作。卡片中不但画着正确的洗手步骤,还有维语、汉语以及译音的单词,加上护士连比带划的手势,阿依加马丽立刻明白了护士的意图。

儿科护士长刘静说,在医院儿科住院病人中,少数民族患儿较多。患儿病情变化快,护理治疗复杂并繁多,不能保证每班都有翻译人员。以往患儿家属对护士的各项护理治疗措施有时会因为语言不通造成理解受限。比如雾化吸入、超导、记录出入量等,病人只能被动的接受,对其方法及作用不清楚,有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出现问题和纠纷。

“灵犀卡”的名称出自“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张张A4纸大小的卡片,由铜版纸制作并进行了过塑。卡片内容为维汉对译,上面印有护理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点彩色图片,图片下方是护理操作过程中重要的词汇。卡片中的温馨提示由护士们亲自编写,用温暖可亲的语气,站在病人的角度解释护理操作的目的及作用。一张卡片将维汉对译、图片展示、关键性词汇三种沟通方式结合在了一起。

“不能相互理解是产生矛盾的根源,我们制作卡片,就是想帮助护士在做护理治疗时,能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让病人知道护士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益处。”刘静说,许多张贴在墙壁上、摆在桌子上的温馨提示牌常常被患者忽视,生硬的表述也造成了“温馨提示不温馨”的现象,“而我们手拿卡片,来到病人身边,既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据了解,“灵犀卡”平时悬挂在治疗车上和治疗室内,方便护士随时取用。还根据内容分为宣教卡、护理卡、饮食卡等不同的单元。针对儿科病种多的特点,护士们后期又研发了针对过敏性紫癜、腹泻、肾病、心脏病、神经系统等不同疾病的卡片,与患者进行多方位、全面、细致的沟通。通过“灵犀卡”一年的使用,儿科护理工作的效率、安全管理、服务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均得到大幅提升。

文/健康报记者王晶图/梁敬东

编辑/妮璐排版/巴亚尔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jbyf/124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