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本书,便开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旅行。因为书,我可以像一个时间的使者,穿梭于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群之中。一一读书记(一)年,45岁的王守仁巡抚江西。从踏入江西那一步起,王守仁作为大明王朝最杰出的军事家,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只不是过刚开始,王守仁并不知道,他的人生会由此别开生面。他以为,这次巡抚,只不过是到基层去挂职锻炼锻炼。到了江西,王守仁才知道,兵部尚书王琼为什么全国这么多地方,却偏偏无缘无故派他来江西的深层次原因。湘赣边境,盛产一种特产——土匪。“王大人,你真不够朋友!”但王守仁之所以会成为王阳明,就是他一贯是知行合一的。王大人要我打土匪,那就打吧。可是江西的土匪不是那么好打的,不然,也轮不到他王守仁去。土匪们不但派了好多的间谍、卧底占据了衙门各个部门,而且抓住了朝廷的致命弱点:朝廷一派军队来打,他们就投降;军队一走,他们又占山为王。反正没有丝毫损失,还能大吃大喝一阵子,何乐而不为。于是,当王守仁率军把他们包成饺子时,他们二话不说,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来到了王巡抚面前,表示悔恨交加,从此要改当良民。明朝末年,张献忠就是惯用此法的高手。可惜,那时已无王守仁,不然,张献忠,李自成之流也蹦达不起来。兵未动,匪将便主动来降,如果换成别的将领,这是一个多么辉煌的胜利,一个多么伟大的胜利,早就写好了捷报,上奏皇上了。然后呢,回京,升官,吹牛。土匪们呢,继续弃明投暗,归山,做贼,做匪,做山大王。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但土匪们的这点点智商,哪能逃得过王守仁的眼睛。要是他们早知王守仁是那个时代最有智慧的人,也不会脑残到自投罗网。杀,杀,杀,斩杀了一批自己送死的头领后,土匪们一下子傻了:原来这个杀手真有点冷。很快,江西匪患一扫而清。(二)打土匪,对于王守仁来说,不过小菜一碟。王守仁的牛刀还没拿出来试一下。不过试牛刀的时候很快就来了。江西宁王朱宸濠在隐忍了十年后,准备造反。说句老实话,造反确实是一项风险非常非常高的崇高事业,也是一项艺高人胆大的事业。而朱宸濠只是胆大了一点,再上前面有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的榜样,手里有十万“精兵”,所以,他也就飘飘然起来。可惜,他遇到了王守仁。本来,王守仁成功剿匪,把兵权上交后,准备去巡抚福建。朱宸濠造反,除了皇帝之外,全国人民都知道。当年,兵部尚书王大人派王守仁巡抚江西,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监视朱宸濠的动向。此时,王守仁已经接到上级调令,开始离开江西,前往福建巡抚。朱宸濠已不在他的巡抚范围之内了,造反与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如果随意违抗旨意,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另外,打赢了,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打输了,不但官位不保,还可能身死族亡。在别人,也许还会打点“小九九”。但王守仁心里压根儿就没有“小九九”。此时,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誓死报国。所以,在去福建的路上,他走得特别慢,能走水路的,偏走陆路;能走陆路的,偏走山路。一路游山玩水,风景优美,可内心焦虑。果然,朱宸濠造反的消息很快传来,王守仁当即停船,遣散属下,返回吉安,投入战斗。朱宸濠拉了两位三流军师,聚集了十万三教育九流的兵卒,轰轰烈烈地干起了革命。其实,革命之前,朱宸濠另处还想拉两个人。一个是王守仁,不过被无情地拒绝了;另一个是唐伯虎,起初,唐伯虎也是受宠若惊。但很快,他就发现朱宸濠有不臣之心。江南四大才子的虚名不是浪得的。万般无奈之下,他最后只好以装疯、祼奔等极端行为艺术,逃离魔窟。唐伯虎能否助朱宸濠造反成功,还是个大大的疑问号。但如果是王守仁的话,即使不能掀了皇位,至少也能帮助朱宸濠割据南京,搞出个南明来,与北明隔江对峙。(三)王守仁不愧是天才的军事家。造反之前,他就精确地为朱宸濠指出了上中下三条革命之路。上策:趁北京城防务空虚,打着“靖难”的旗子,挥师北上,直接夺取皇位。中策:沿长江而下,占领南京,划江而治,另立中央,以图将来。下策:据守南昌,等待被灭,死路一条。遗憾的是,朱宸濠没有把王阳明策反成功,所以,他也只有据守南昌,等待灭亡的命运。为了成功地让朱宸濠傻傻地呆在南昌,王守仁凭一己之力,熟练地运用了无中生有、打草惊蛇、瞒天过海、调虎离山、以逸待劳、反间计等忽悠大法,牢牢地把朱宸濠钉在了南昌。这些忽悠大法中,我觉得王守仁的无中生有大法实在精彩。王守仁虽然是福建巡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的。在明朝,全国所有的军事力量都是统一听从中央指挥的,地方是绝不能拥有军事力量的。一旦发生战争,只能拿着旗牌,才能调兵遣将。王守仁手里是有旗牌的,但要短时间把兵调集来,也是不可能的。没兵,那无中生有生出兵来。一时间,各种调令满天飞。什么今天到了多少兵,明天多少兵在哪已集结完毕,后天又有多少兵正在路上……当这些讯息以各种小道消息和不正当渠道传入朱宸濠耳朵里时,他尽管不太确信,但也慌了阵脚。特别是当王守仁把具体进攻时间正式宣告给自己时,朱宸濠终于进入了陷阱,把所有军队拉回了南昌城周围。王守仁终于舒了口气。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各路大军一来,朱宸濠二话不说,投降了。历时四十多天,没有一兵一卒的王守仁就把十万兵卒的叛乱给平了。放眼整个人类战争史,可能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年,在日俄海战中大放异彩的东乡平八郎在一次庆功宴上,非常敬仰地说了这么一句话:一生伏首拜阳明。可以说,要想出色完成一项复杂的工作,管理好一个优秀的大企业,就必须学习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学。因为阳明心学,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了两个全球强企业。其实,王守仁最伟大的是他的心学。打仗,只是他人生中的小小插曲而已。打仗中,他只有一个方法:致良知;只有一个原则:最少化牺牲生命,包括敌人的生命。他所有诡异的战术,所有声东击西的战法,就是要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不战而降。他是一切敌人的终结者,他是自己良知的致敬人。他是一个文弱书生,身体有病,脚有点跛,但无疑,他是明朝最生猛的人。袁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