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的五大感染指标

时间:2019/11/14 11:06:01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感染性疾病在儿科门诊、住院患儿中占主要的地位。

目前,临床上用于判定感染的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各指标特点如下:

01

白细胞计数

正常数值范围:

成人:(4-10)×/L

新生儿:(15-20)×/L

6个月—2岁:(11-12)×/L

特点:

其检测优势在于速度快,价格相对低廉易被患者接受,但其数值存在个体差异,易受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的影响。[1]

分类: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就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x10比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嗜碱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碱性染色很深的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A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通畅,使吞噬细胞能够顺利达到抗原入侵部位发挥作用。

嗜酸粒细胞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的数目具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的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密切相关的。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糖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具有较弱的吞噬功能,但一般认为其在抗细菌感染防御中不起主要作用。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流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其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直径可达60一80μ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主要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缺点:

检测方面易受抗生素使用、应激反应等的影响,其特异度和灵敏度不高。[2]

02

血沉

正常数值范围:

男性<15mm/h,女性<20mm/h

特点:

增快存在生理性增快(20mm/h)及病理性增快(mm/h)的区别。

生理性增快:见于月经期或妊娠期妇女及健康老年人。原因可能与生理性贫血产伤或血浆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有关。[3]

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炎症及损伤,如风湿性疾病、心肌梗死、结核病等,也可以见于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4]

03

C反应蛋白

正常数值范围: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血清中含量极少,一般在10mg/L以下。

特点:

①在炎症或应激状态下,CRP可在4—6h开始升高,36—50h达峰值并在感染控制后迅速下降。[5]

②可用于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时CRP升高、病毒感染时不升高。

③除细菌感染外,还可见于慢性炎症反应、心肌梗死、急性创伤或手术、免疫性疾病等[6,7];

04

降钙素原

正常数值:

不存在感染的情况下,PCT主要局限于甲状旁腺内,血清中几乎检测不到或水平很低(<0.05g/L)。[8]

特点:

①在细菌感染发生后4h内即可在血清中发现,12~48h达高峰。半衰期为25-30h且不受免疫缺陷因素、类固醇或非类固醇抗菌药使用的影响[9],在体内稳定性较高。

②在细菌感染早期反应较为迅速,即使无发热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不高时,也可检测到PCT水平的升高。[10]

③年《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11]指出:PCT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细菌性脓毒症患者水平显着高于非细菌性脓毒症患者。PCT升高对细菌感染导致的脓毒症特异性很高,可作为诊断脓毒症、鉴别严重细菌感染、判别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④PCT升高也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外科手术、器官移植、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等。检验医学网

05

血清淀粉样蛋白A

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作为炎症标志物的临床价值近年来得到广泛







































白癜风光疗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jbcs/730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