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普通的护士,从事护理工作已有十余年,之前五年间一直在外科工作,那时只是听说儿科护士工作辛苦不好干,总有患者不理解医护人员的现象发生,对儿科工作充满了畏惧,可是我却在有了孩子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儿科工作,至今工作已有六载了。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会选择儿科,儿科多累啊!一针扎不上的时候搞不好还会挨骂的!你们猜我怎么回答的?我的回答是:我喜欢小孩子而且我想提升自己,儿科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个活泼的小生命健康的成长。我觉得自己有了宝宝后更能理解患儿家长们焦虑的心情,我从内心深处想帮助他们,没想到我现在却深深的喜欢上了儿科工作,虽然这里有苦但也有甜......自从步入了儿科工作后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这里面对的护理对象都是些不能用语言表达清楚病情的小不点儿,指望他们能配合工作是不可能的,往往一个患儿扎针穿刺时或做一项处置时就会需要好几个人来协助,面对细如发丝的血管,患儿揪心的哭嚎,家长随时会愤怒的眼神,更让我们的心提到嗓子眼。记得有一天,有一个患儿因高热伴腹泻住院,患儿来时四肢冰凉,重度脱水,我们赶紧为患儿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补液,可是这血管真是让人为难!之前已经扎了好几天的点滴,好的血管之前都扎过了都青了,当时我们真的很希望能有一双神手,立刻为他们解忧。可是第一针却没有成功,“你们到底会不会扎针,换人、换人,我们小孩可不是给你们当实验品的,不会打针就别打了!”像这样的情况再进行第二次穿刺压力更大。就这样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焦躁的环境下扎了第二针,当看到回血的时候,顿时心里的石头放了下来。我相信所有的护士都是最想给患者一针扎上的,我们听到孩子哭也是心疼的,但是无奈,我们不能想家属一样只会焦虑,我们要承担起治疗患儿的责任,我们必须要有坚强的心里素质,过硬技术,尽去啊你减轻患者的痛苦。
儿科是一个热闹非凡的科室,每天都熙熙攘攘,儿科故事自然也是天天有了。我想要讲的是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个故事,那年的冬天,我们科室的患者都特别多...我和徐大夫值夜班,我们从接班就一直在忙忙碌碌,两个护士一直飞奔于个个病房之间,走廊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急诊护士的呼叫声,“急诊、急诊...”我的心一下子揪了一下,这是急诊送患者来了。我第一时间将患儿迎进抢救室同时通知值班医生进行抢救。患儿诊断为:重症肺炎,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患儿当时面色苍白,神志不清,呼吸极度困难,随时有呼吸停止的可能,患儿生命重危.....立即遵医嘱给予抱球、吸痰畅通呼吸道、建立静脉通路、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急检血气分析等检查,及时报告科室领导,在安抚家长焦虑紧张情绪的同时我们的抢救工作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科室领导及麻醉科医师很快赶到并参与抢救工作。在科室领导的指挥安排下成功予患儿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儿生命体征逐渐恢复了平稳,历时3个小时的抢救,成功了!这时患儿家属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而这时已经是深夜,我才感觉到自己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这时我的腰才感觉到是那么疼,但工作还没有结束,我们还不能松懈,大夜的护士还要继续严密监护患儿病情,医生要与家属交代病情,与主任和护士长商讨下一步治疗护理工作,而我还要完成详细的抢救记录,还有其他新入患者的护理资料...虽然腰疼得厉害但看看抢救室躺着的孩子,看看那焦急的家长,咬咬牙!我的力量又来了!心中暗自祈祷希望明天这孩子就能好起来!一次次成功的抢救经历让我对这个工作又有了新的感悟,我们的努力和辛苦是有重要意义的,我知道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我很庆幸我生活在一个大爱的集体,她们都是“巾帼英雄”!她们有的热情、有的开朗、有的心思细腻、有的稳重,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有爱心。每次科室来了贫困家庭的患儿,主任和护士长都会号召我们大家一起献爱心,福利院的小朋友都特别喜欢我们。记得有一个小患者他叫小志,没有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爷爷患有脑血栓,全家靠奶奶卖烤地瓜维持生活。那次来住院孩子病的很重,因为平时无人照顾所以耽误了病情,住院到了第三天就没钱了,奶奶说:“就这些钱还是从邻里街坊借来的”。奶奶瘦小的身体和愁苦的面容让人看着心酸,可怜的小志虽然饱受病痛的折磨但是比同龄孩子懂事的多。科室李主任得知此情后,带头伸出爱心之手,号召全科室医务人员组织了捐钱捐物爱心活动,平时大家轮值去照顾小志,经过大家的努力使得小志顺利治愈健康出院,看到小志奶奶满怀感激的笑容,我们好开心!
在夜深人静大家都安然入睡时,节假日家人欢聚时,我们依然坚守着各自的岗位,兢兢业业,我们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每个康复出院的小患者那灿烂的笑容,甜蜜似糖的“谢谢”让我们着了魔似的爱上了这分特殊的工作。儿科的故事天天有,我愿用我的力量我的爱去心演绎一个个充满爱、充满和谐、充满温暖的故事.....
供稿:9病房张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