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科医学博士
医院儿科主任
儿童强,少年强,中国强。儿童的健康关于国家的未来,更关乎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儿科大夫严重不足,儿童药物严重匮乏,儿童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非常普遍,儿童健康的保障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笔者长期处于儿科一线,深知“儿童不是成人的压缩版”,在接诊过程中,对儿童常见疾病的治疗做了一定的思考,基于儿童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探索出六种治疗原则,作为大夫及家长若能参考相关内容,对于大夫的医患沟通有所帮助,对家长的焦虑情况有所缓解,对儿童的疾病康复有所帮助。
一、可食疗不药疗食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最早起源于食物,我们常食用的大米、小米、薏米就可以当做药物,药食同源是我们一直主导的,但是有人会质疑,就是这些东西还能治病,他们根本不相信,所以得突破这一关。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有些疾病是吃出来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就跟饮食密切相关,自然在吃上就有文章可做。轻度腹泻的病人,可以清淡饮食,煮薏米粥喝。便秘的患儿,可以用较大剂量的生白术煮水喝,当然煮好的白术也可以直接吃,若还有腹胀,加点萝卜的种子,也就是中药的莱菔子,对于理气有较好的帮助。感冒的病人,尤其是初期用豆豉、葱白煮水喝,还可以用生姜煮红枣水喝,在南方的某些地方,冬天接待客人不是用茶,而是用桂圆煮红枣水,讲究一点的会加一个鸡蛋,以散寒预防感冒。中暑的病人可以用藿香煮鸡蛋喝。皮疹的病人,可以用香菜煮水喝。类似的例子举不枚举,这些方法是确确实实能够解决问题的,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积攒。这些方法家长可以从老人身上学,可以咨询专业认识,还可以加强自我的学习,自己积极主动想一下办法,能够将微小的问题提前消灭在萌芽状态。食疗的还有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规僻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可外治不内服外治疗法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治疗的最早探索可能起源于外治方法,外治疗法已经成为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并且有着确切的疗效。外治疗法种类繁多,穴位贴敷、推拿疗法、针灸疗法、耳穴压丸等都是传统的常见方法。外治疗法不用口服药物,避免了吃苦药的困境,尤其是儿童,对于服用草药、中成药而言是很有难度的,外治疗法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大大的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我们多次采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外用敷脐,取得良好的疗效。儿童的捏积疗法、刺四缝疗法对于厌食、疳积有良好的疗效,推拿按摩能够解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诸多常见疾病。家长朋友有时间、有兴趣可以自学推拿手法,经常给自己孩子做,我们在小儿推拿门诊的时候常常教家长一些基本手法,以其更方便的能在家里做。
外治疗法经肌肤和腔道药物吸收,大大的降低了不良反应,手法、器械、物理介质的干预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激发气血经气达到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的作用,基本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有些大夫和患者轻视外治疗法,认为这类把式不能治疗疾病,实在是一种误区,俗话说“良医不废外治”,我们不能忘记这种疾病的干预方法,我们应该大胆的接受这种治疗方法。当然,疗效可能慢点,但从安全性而言,患者是受益的,我们应该多一份理解。
三、可中药不西药是药三分毒,这已经成为共识,能够采用食疗和外治疗法,不服用药物固然是好,但是,很多的时候疾病偏重,尤其是家长又非常焦虑的迫切的要求疾病尽快恢复,于是药物就是刚性的选择了。但是,药物能不能少服用点呢?药物能不能选择一些安全性好的呢?这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应该说纯天然的草药以及用草药做成的中成药相比化学药物而言是要安全得多的,从人类进化史来看,人和自然已经有着与生俱来的协同基因,天人合一是我们古人发现的最大奥秘,草药是原原本本的来自自然,是土生土长的,对于人体而言是亲和的,是接地气的,只要合理使用,安全性基本上能够把控。也有人在沸沸扬扬的夸大草药的不良反应,客观而言,有失公允,因为多是断章取义的,甚至有些是脱离中药指导下的用药。我们不排除有些中药有“虎狼之性”,但你得用中医药理论的“大棒”去管控,相比而言呢?化学合成药,作用机制、作用靶点虽然清晰,但是大多是经过肝肾功的代谢,那可是对器官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损害啊!要说有戏言“西医是明明白白的死,西医是糊里糊涂的活”!
儿童脏腑娇嫩,各种器官组织尚不成熟,功能尚不完善,对于化学药物就更加能以耐受了。虽然,草药难喝、中成药相对难喝,但是也有不好喝的西药,对于中药应该多一份接受,多一份理解!
四、可口服不输液
输液可以很快将药物输入人体,在短时期内达到一个较高的浓度,对于一些急慢性重症,能够起到很好的救治作用,但是输液也存在诸多的弊端,输液能够引起一些输液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输液的危害性已经形成共识。有识之士已经提出输液泛滥现象,这一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是还是不够。
很多患儿家长,心情非常焦虑,迫切的想要孩子早点好起来,多在复诊的时候提出来输液要求,认为病很重了,应该输液了,或者觉得输液会好的快点,有的甚至在首诊的时候提出来输液,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一般会判断后拒绝,继而解释原因,除非家长强烈坚持。我们门诊之前的输液率在20%左右,以前的输液室可说是门庭若市,比菜市场还热闹,现在输液率不到2%,宽敞的输液室变成了小儿推拿室、外治疗法室,患儿流通性加大了,大量感染性的医院较长时间的停滞现象解决了,大大的减少了院内的交叉感染。
五、可门诊不住院
病医院的一个重要职能,病房有全天候的大夫和护士优质医疗资源,对疾病的恢复有良好的保障。但是住院治疗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一些危重病人、手术病人等而设计的,有一些疾病可以不住院。
住院有其便利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诸如费用过高,环境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存在院内感染的风险等。很多家长主动要求住院,以为拥有了一个健康保险箱,这下就高枕无忧了,其实这大可不必要,住不住院最好由大夫评判,有一些肺炎、腹泻尚可以口服药物,在家治疗,医院住院治疗。合理的住院能够节约医疗资源,能够使得真正需要住院的患者有院可住,真正缓解住院难的问题。
六、可小儿不成人
儿童药物匮乏是一个世界问题,不光只是在中国。受群体及市场规律影响,儿童药物不到成人药物的十分之一,在儿童的真实临床世界中,存在广泛使用成人药物等超说明使用情况,即使有的说明书载有“小儿酌减”、或“遵医嘱”等,但是客观而言,大夫也只能是宏观指导,并不能精准,且成人药物并没有做过儿童的临床观察,在儿童的安全性方面不能保障。况且,儿童器官、组织、细胞各方面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对于药物的代谢不如成人,虽然减量了,难免有更大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故而临床用药建议尽可能的用儿科专属药物,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儿科药物的开发与投入。
遵循可食疗不药疗、可外治不内服、可中药不西药、可口服不输液、可门诊不住院的治疗、可小儿不成人原则,并不是说不吃药,不吃西药,不输液,不住院,不可吃成人药,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可”,小儿容易生病,并且变化迅速,要有一定的判定能力,尤其要学会观察精神状态,评估体温、呼吸、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发现存在异常,要及时就医,就医时要跟大夫主动沟通,提出自己的用药想法,知晓各种治疗方法的利与弊,这样也要求患儿及患儿家属掌握一定疾病的科普知识。
和医儿童之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