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刚刚到达重症观察室,便听到领导在紧张地调派人手,因为一名医生生病请假了。但是在急诊,尤其是儿科急诊,几乎是一人一档班,序贯上班,一旦有人请假,急诊当即便不可能调出多余的人手,只能从其他科室调派人员。
如此医院儿科的最真实情况,简单的原因则是医生缺乏,尤其是儿科医生,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
博士期间,我曾在淮安地区做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当地儿童人口计算,每千名儿童仅可以获得0.17个儿科医生,这与发达国家1.5个/名的儿科医生配置情况相比,相差近十倍。
但请记住,淮安地区属于江苏省——这个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的省市。那么,对于其他地区呢,对于落后城市、乡镇呢,对于放开二胎政策的今后呢,再对于儿科医生连年减少的将来呢?
儿科医生紧缺、递减,却不是一日之病,而是长年累积的重疾。其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工作繁杂,工资低廉,简称「性价比低」;
医患矛盾突出,人人望而生畏;
社会认识有误、重视投入不足。
工作繁杂,工资低廉简称「性价比低」现今社会,明星成功成名靠广告、靠丑闻者,有之;
教师「育财」靠出书、靠论文者,有之;
医生收入依靠药品器材回扣者,有之;
诚然这些即是事实,便也不避讳,正如诊治疾病,找到病根方能对症下药。
大家韩非子曾曰: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现今医疗经济依靠以药养医,而非劳作和技术,如此,也便衍生出一个结局:儿科医生进一步减少。
试想一下,一个十公斤的孩子,最大的用药量也仅是成人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儿科医生看4个孩子,才相当于看一名成人的收入。更不要讲,绝大部分的药物在儿科是慎用、禁用的。
当劳动、才学体现不出价值,当以药养医成为现实规则,当分配、犒赏的依据有误时,便会导致一个扭曲的局面——付出和所获严重不成正比。因此,儿科也渐渐成为医疗圈内繁重却又低廉的代名词。
人非圣贤,趋利避害可以说是天性使然。即使带有道德高帽的白衣天使在从业之前也会再三思量,既然同为行医治病,万不得已,决然不会走进儿科这个贫苦的区域。
比如北京,首都儿科医院承担了全市80%的儿童诊疗任务,这一切医院儿科部门实力不足,对于病患的承受力弱,亦或者因医院后腿而最终被彻底撤销。追其根源,依旧是经济法则在作怪。
正如近期一篇新闻报道所描述,医院自己买转运车接收外院转运来的患儿,医护人员则要超负荷工作,否则收不回成本。由此可见,医院的耗材、仪器、技术更新,相当程度上要依靠员工日积月累的血汗积累。医院是社会中最特殊的结构,如果仅仅依靠金钱来运作,必将导致收入低廉的儿科部门进一步萎缩。
医患矛盾突出人人望而生畏儿科领域也是医患矛盾极其尖锐的场所。过去总认为,母亲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和美丽的存在;然而,在现实的中国社会,多数母亲自从有了孩子,心里也便只能够装得下自己的孩子,朋友、家庭、自己的父母也只能围着孩子转。孩子成了重中之重,他的一举一动甚至牵动着一家三代人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