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行医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类似的病情症状,一时之间难以确定具体原因而导致误诊,漏诊情况。
基层中常见儿科误诊病例
1.急性喉炎
喉部黏膜急性弥漫性炎症,以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
一般白天症状轻夜晚入睡后加重。喉梗阻者若不及时抢救,可窒息死亡。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症状易被忽视,有些家长只孩子是否发热,而对孩子已经很明显的呼吸困难却视而不见;
不能给医生问诊提供正确答复,且喉炎早期(起病1-3天)咳嗽常常并不突出,以至于在接诊过程中医生没有机会听到患儿的咳嗽。
专家建议
对喉炎、喉梗阻、会厌炎,咽后壁脓肿,支气管异物等呼吸道等危险情况保持警惕
就诊时尽量让患儿配合咳嗽,根据其声音特征为诊断提供依据。
就诊时配合提供患儿近几日活动范围以便从中找到可能被感染的属地及源头。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这种病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长具自限性。
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
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到抗EB病毒的抗体。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临床症状过多或过少时最易误诊,但仍有具备典型临床表现的病例50%被误诊,漏诊。
另外,部分家属常难以接受另外采血做血细胞形态分析。
专家建议
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以必要的警惕,对门诊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患儿
如治疗3-5天效果不好,除考虑细菌性耐药性以外,可进一步扩大检查范围。
对于一些抵抗力低下者特别是儿童预防细菌性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均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传染源为带毒者及病人,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3.急性阑尾炎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6~12岁为发病高峰,1岁以下发病率低。
其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发热等,腹部查体有固定的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
儿童发病率虽较成人低,但病势较成人严重,阑尾穿孔率及弥漫性腹膜炎的发生率高,甚至致死,应该引起基层医师的重视。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①全身症状发生早且常较重:在儿科明确的阑尾炎患者中,却常常先有“上感”的诊断
这可能为阑尾炎早期表现的误诊,也可能是上感诱发了阑尾炎,所以发热的症状有时会先于腹痛或者与腹痛相伴出现
年龄越小症状越容易不典型,这或许与小儿抵抗能力低,炎症不易局限,肠壁薄、易穿孔,腹膜面积相对大
吸收力强,阑尾穿孔后腹膜炎可出现严重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的机会高等有关。
②腹部压痛的体征难以明确:尤其是对5岁以下的患儿,查体时常难得到其配合
以至于我们对患儿是否存在“固定的压痛、反跳痛”只能停留在临床经验的推测怀疑阶段而难以证实。
③消化道症状突出:在阑尾炎早期常有较突出的呕吐、腹泻,有时在接诊时还能听到稍活跃的肠鸣音
临床表现与内科常见的“胃肠炎”难以区分,但患儿痛苦时间更长、用内科对症治疗更难缓解。
④患儿自主表达能力差:在成人或者大龄儿童常见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难以判定
甚至更小的孩子连“腹痛”与否都难明确表述。
⑤对发病年龄“高峰期”的错误理解:我们说6~12岁是儿科阑尾炎的发病高峰
但更小的年龄都有见到,对怀疑患儿有“腹痛”时,一定要注意与阑尾炎的鉴别。
专家建议
①对阑尾炎保持高度的警惕,临床表现“发热、腹痛、呕吐”三项中占有两项以上时,应该高度警惕阑尾炎的诊断;
如果再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如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CRP增高等时
且已经给予有效的抗感染、补液治疗,其转归用内科疾病难以解释时,则更应予以重视。
②对已经明确腹部疼痛或者“腹部不适”的患儿给予必要的留观,并进入“腹痛积极观察流程”
每1~2小时专业观察、评价、记录一次直到明确诊断,尽快请上级医师或者相关科室会诊,进行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
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并反复腹部有效触诊(如果患儿不配合,必要时可在征得家属同意的前提下予以镇静后再行腹部触诊)。
③阑尾炎早期腹部超声等检查也可正常,但各种检查结果正常不能作为排除阑尾炎的证据,如果临床症状存在,应作必要的复查。
我们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技术支持,
您将有机会去美丽的首都、中医的摇篮——
中国中医科学院进行深造噢!!
(点击上、下两张图片均可了解详情)
长按识别更多精彩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医学基金会中科爱心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