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你们来,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心感谢!”患者陈某及家属激动地说。说起今年4月8日的事,他仍心有余悸。
陈某家住宿松县长铺镇,是一位肿瘤患者,因化疗静脉留置导管(PICC),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当天,陈某在家不慎摔倒致腰椎骨折,医院进行PICC维护。在得知情况后,医院流动医生工作站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联系,当天下午迅速组成“维护小队”,携带一次性使用PICC维护包、一次性注射器、肝素帽、生理盐水等医疗物资上门为患者进行PICC维护,免除了患者带伤外出治疗的痛苦。
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医改目标,关键是如何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医院优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近年来,医院以本院优势科室为主体,以流动医生工作站巡回诊疗服务为抓手,让医生和技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或不跑路,对提高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烦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流动医生工作站消除服务盲区
宿松县地处皖西南大别山余脉,面积平方公里,呈南北狭长走向,境内洲区、丘陵、山区由南到北依次分布。受地域条件限制,给一些山区群众出行造成不便。加上一些边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客观上限制了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
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结合医共体工作实际,从基层群众的需求出发,组建成立“医院流动医生工作站”。
工作站吸引该院内科、外科、妇科、超声诊断中心、临床电生理学检查中心等12个临床、医技等优势科室主动加入,随医配备便携式彩超机、阴超机、血压计、血糖检测仪等主要诊疗设备,使其医疗急救、常见病的诊断医院水平。由医共体办公室统一协调各科室,不定期到医共体成员单位为当地群众开展前列腺癌、甲状腺、乳腺疾病筛查和家庭医生履约、随访等巡回诊疗服务。
同时,针对筛查和随访异常的患者,发放复诊预约单,相关科室负责跟踪随访,或者指导乡村医生治疗。
开设医共体课堂推进同质化发展
在开展不定期巡诊的同时,流动医生工作站将帮助乡村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每次巡诊结束后,流动医生工作站的医护人员都会因地制宜举办以颅脑外伤的急救处置、急性中毒的诊疗、心电图操作规范、颈椎病的护理宣教及康复治疗、早癌筛查知识等为内容的医共体课堂,组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听课。
“每期课堂不一定讲很多内容,但我们工作站都会提前做功课,针对当地群众的多发病和外出治疗量大的病种,医院最有经验、最有水平的专家来授课,帮助基层技术人员来逐步提高服务能力。”医院医共体办公室主任李莉说。
除了这种乡镇小课堂外,流动医生工作站还举办医共体大课堂。今年7月28日至8月4日,在县卫健委的统筹安排下,两期“医院医共体村卫生室室长培训班”如期开班。工作站选派内科、儿科、急诊科等专家,对医共体内个村卫生室室长进行了全员培训。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医共体课堂,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李莉说
架起“贴心桥”患者有“医”靠
群众健康离不开“医”,更有赖于“防”。医院成立由院领导班子带队,各科室临床医生、医共体内分院及村卫生室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对目标人群分类实施服务,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和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做到针对性、个性化帮扶,为有需要的出院患者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并进行健康指导。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方便患者转诊,医院还安排8名工作人员担任医共体转诊联络员,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工作群,随时接受乡村医生在线咨询。畅通转诊绿色通道,对确需转诊的,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尽一切可能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
“农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普遍不强,往往是小病不治拖成大病。医院设立流动医生工作站,在医共体范围内形成固定医疗机构和流动医疗机构两个体系。两个体系相互补充,可以有效消除服务盲区。截至目前服务量超人次,不少居民在巡诊中发现了问题,抓住了最佳治疗时机,应该说这条路是走对了!”医院副院长石荆州如是说。
(陈耀平朱燕贺金叶)
来源:安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