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151208/4739411.html
「学派概述」
肖氏儿科学派由金堂人肖正安所创立。他勤求经典,博采百家,遵《神农》《内经》《难经》,法《伤寒》《温病》,刻苦勉励,融会以求,精研哑幼,兼修各科,创学院派传承、家庭氏传承、跟师弟子传承、研究生传承等体系。肖氏曾先后担任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医院儿科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审委员会、函授通讯编委会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土研究生导师、成都中医学会历届理事、成都中医学会内科及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老年协会医药卫生分会理事等职。肖氏儿科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构建了以治疗儿科多种临床疾病与学术体系,如发热证治体系、咳嗽辨证思路、消化特色治疗、哮喘防治体系等为一体的全病种、双层次临床诊疗模式,形成了学术特色鲜明的肖氏儿科学派,发挥了传统中医关于儿科疾病的辨治优势。肖正安有研究生苏树蓉、肖世武、马炳祥等,继承了肖氏的学术思想,其子肖劲松、肖量,自幼随父临证,现在蓉城开设有“肖氏儿科”诊所。
「学派名师」
肖正安
肖正安(-),字体明,生于四川省金堂县,祖辈世代耕读传家。18岁悬壶乡里,以儿科著称。年应聘至成都中医学院儿科工作,年9月24日上午病逝于四川金堂,享年84岁。肖氏自幼好学,父辈亦寄子厚望。五岁入私塾启蒙,塾师授以《幼学故事琼林》《鉴略妥注》《声律启蒙》,继而习《四书》《五经》。由于骈体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为肖氏所喜好。农忙时肖氏帮衬家里,劳作之余,对老师所授亦常咏诵,以此为乐。由于骈体歌诀可以将烦琐的道理简明化,又有易记忆、记得牢的优点,直到肖氏晚年的医学著作中,仍重视使用骈体歌诀的形式。
时光在苒,十年寒窗后,肖氏已是十五岁的翩翩少年,然而前途茫茫,欲向何方?父亲希望儿子能够惠人惠己,有用于世,而从医正是安身立命之途。在父亲朋友的引荐下,肖氏得以师从当地名医胡纬堂。初胡氏问及姓名,答曰肖氏体明,师云:徐大椿言“邪去正安”。能“正安”而后得“体明”,遂改名正安,表字体明。胡氏常以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训导教育;言为相者,无才德不足以辅国家、社稷;为医者,无才德非不足以掌权衡、司性命;为相者,所学不精则误国;为医者,所学不精则误人,良相、良医岂易哉?书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持厥中。持精一之学,达中和之道,儒、医殊途而同归。胡氏在传道授业中,既重视入门时的简易,又注重入门后对于经典的学习,在尊师的严格要求下,肖氏从《医学三字经》《医学五则》《濒湖脉学》入手,通过诵读、记忆,打下牢固的基础,然后由浅入深,进而完成《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匠要略》等经典的学习。胡氏常言仲景学说从实实在在中来,与宋以后儒医多附会之言不同,束之归于六经,散之应于百病,非为伤寒一科而设,习诸科者能通《伤寒》《金匮》之理,则学有本源,遇疑难病书中未载者,探其理而精思之,可获意外之功,但不可拘于《伤寒》《金匮》,应博览众书,采诸家之长,并参看《医宗金鉴》《景岳全书》等书籍以广其学。白天侍诊,遇到病人,胡氏望诊则在身边同看,胡氏诊脉后肖氏必探手再诊一遍,胡氏问诊时则摘摩病情,探析病机,心中开出方药,再与胡氏所处方药对比,探求师意,有疑感不决处事后请教胡氏。在实践中反复锤炼自己的思维来探寻临证的规律。熟练以后自己动手诊脉、处方,由胡氏复核,指点适合和不适当之处以利于改进。休闲时胡氏就诊病所见或医书提问,肖氏在旁作答,有不知者则由胡氏再做推演,阐发精义。夜里读书,将胡氏讲授与临证所得与中医典籍相印证,进行整理、记录,积累了临床经验,并通过锤炼使之系统化,以利于临床运用。伺诊之余则跟随胡氏上山挖草药。四川药物资源丰富,出产多种道地药材,胡氏亲尝草药,品味药性,将书本上药物的性味文字转化为直接的个人体验,从而深化认识,一提到某味药、某个方,不再是书本上死板的文字,而是活脱脱的直观感受。人言“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肖氏由是学力日进。年,在从师三年后,胡氏年迈病故,肖氏含泪殓葬恩师,此后遂独当一面,在家乡开始了他悬壶济世的生涯。
在独立应诊的初期,肖氏正如“初生之犊”,什么病都敢治,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一些常见病,照书本上学过的处理,疗效却不像书本上说的或所想象的那样满意。还有些没有学过的,或一些不常见的疾病,就更感棘手。于是逐渐懂得了秦越人“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这句话的真义,从而理解到要治人之病,先要治己之病,治“道少”“方少”之病。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更坚定了终生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的信心和决心,遂一边行医一边学习,博览众书,采诸家之长,上宗仲景、钱乙,中本万全、楚瞻、叶天士之说,下承师训,师古而不泥古,通过行医的实践来验证书本的知识,摸索诊疗中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肖氏逐渐意识到方证的重要性,书上某方主治多泛泛而谈,临证时似乎这方能用,那方似乎也能用,令人茫然,只有通过实践反复多次认识,才能抓住方证之关键点,于临证似是而非中一见某症某脉,即可断为某方所主,做到胸有成竹。二是临证病态何止万千,病无定式,则临证方药当有权衡,当损则损,当益则益,不可拘泥,则能随机应变。三是大方脉、小方脉虽有不同,但亦有相通之处,熟悉两方脉,能够互相增益,拓展思路。正是通过自己的灵活思考,融汇知识,贯通诸家。数年之间,肖氏医道大行于乡里。
年肖氏参加了金堂县的“预防医学训练班”,年又参加了温江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了西医学知识,为以后在教学和临床诊治中,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打下了基础。对于中西医学关系的认识肖氏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起初肖氏认为西医学与中医学体系不同,学习西医有伤中医学的纯粹性,对于中医学西医是持排斥态度的,临证之时断断不看西医检验报告,时有患者持西医检验报告示之,肖氏即挥手拒之曰“拿去,拿去”。后来领悟医学实为格物致知之学,中西不同,自形而上者言之,则中国《内》《难》诸经阐发已无余蕴;自形而下者言之,则西医新理日出不穷。中国重道而轻艺,故其格致专以义理为重,西国重艺而轻道,故其格致偏于物理为多。此中西医学之所由分也。昔日扁鹊从长桑君饮上池水,得能洞见脏腑,为后世医者神往,今西医学借先进科技之故,得能获悉脏腑形态,西医学能假借之而为所用,我中医学岂不能用?但务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之下,以中医学之思维驾驭之,方能为我所用,将此思路验之临床,时有获益。此后肖氏于西医检验报告不再排斥,时有借鉴,但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坚决抵制僵硬死板的中医西化。
年,肖氏以优异的成绩被四川省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录取,在学习期间,勤奋努力孜孜不倦,无论是中医课还是西医课均刻苦学习,慎思审问,不畏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理论,并以考试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结业,结业后即应聘到成都中医学院任教,在成都中医学院的生活中和工作中,肖氏都十分尊敬老中医,虚心向老中医学习,直接或间接地学到了这些老中医的许多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又通过李斯炽院长的介绍,拜门于成都儿科名医徐梓柏,深得徐氏的口授心传,尽得其传,又与儿科名家曾应台、胡伯安共事,有时还在一起会诊,向他们学习、请教,博采众家之长,丰富了诊疗知识与经验。经徐氏的传教,同道的帮助,特别是肖氏自己的不断学习与实践,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对儿科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治疗小儿热、咳、喘、泻等证及紫摄等病有独特之处,疗效显著,被称为“肖小儿”。
年,成都中医学院建制,成为全国医院校之一。肖氏在建院的第二年即年到学院承担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及临床工作,对组建中医高等医药院校,按高等医药院校的要求,对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日历的编写及如何写教案等,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均须从头做起。为此,肖氏满腔热情,起早贪黑、刻苦钻研,致力于建院初期儿科的各项教学工作,假期也不休息,边学边做、逐步完善教学工作,甚至还为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出了不少力。在担任中医儿科教学的30余年中,肖氏除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工作外,还先后为学生编写了数期辅导教材,以补充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以期符合临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此外还编写了3部医学本科教材,凡80余万言。同时,针对西学中的特点,肖氏还编写了一本符合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的“西学中”的儿科教材。年,由肖氏编纂,四川人民出版社作为丛书出版的《中医儿科学》,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香港三联书店对此书的订购数居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所有图书之冠。此外,肖氏还十分热心于中医学的普及和提高。他为中医自学考试的学生编写了一本《中医儿科学》自学教材和一本自学指导丛书,其内容详实、通俗易懂,对学员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受学生欢迎。肖氏晚年看到后学多有不喜背诵,贪功求进之弊,故倡导通过骈文歌诀的形式编写中医学书籍,先后出版了《四言医学》《五言药性歌括》等书,这些书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又有临床,能读能用,且以韵律的形式编写,便于记忆,深受读者喜爱。
虽是四川乃至全国知名的儿科专家,肖氏的生活却一直非常简朴,而对于吃穿方面,肖氏就更不讲究,医院或者学校需要,有什么捐款或者活动时,却非常慷慨。肖氏生热爱中医学事业,要求自己的子女都从医。“从几岁开始,父亲就要求我们背中医汤头,10多岁时,就要跟着他抄方子。”肖正安的二儿子肖量说,“父亲爱抽长杆的烟袋锅,我们背汤头一旦没认真,父亲就用长烟杆,蔽一下头,警醒我们。”除了严厉外,肖氏还会用其他方法引导子女学医。“他鼓励我们认真抄方子,方子抄得好,他就会从自己所得的诊费里面抽出五毛钱,作为对我们的奖励。那些年代的五毛钱都是很大的钱了”,肖量说。肖氏率性坦然,对患者不论老幼愚智、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常言医者不仅医病,还要医心,和病人及家属交流时常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安慰引导,化解心结,对病人认识上的错误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决不粉饰,敢于力陈其弊,促其改之,俨然患者一诤友,日久与众多患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肖氏从学校休假回到乡里老家,每天门庭若市,求诊者日盈百人,有时自己胃痛,也决不推辞,一手按着胃痛部位,一手诊病处方,而且均为义务诊治。在学院,为不影响教学,亦不使众多求治者失望,往往是上完课,马上赶去附院临床诊病,称勿负友人,且坚持数十年直到退休。肖氏78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骨折卧病在床,离开了深深眷恋的医疗一线,此后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即使这样,肖氏还是在病床上坚持写作,总结自己行医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直到肖氏逝世,这本尚未命名的、关于儿科诊治的医学书籍也未完成。
「传承发展」
苏树蓉
苏树蓉(-),女,教授,为肖正安首届硕士研究生,曾任儿科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儿科分会理事、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儿科临床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十一届成都市政协常委、校侨联主席,重视带习临床工作的特点,突出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以有中医特色明显的临床疗效、简练实用的方药强化各类学生的中医临床理念,主持省科委课题“小儿体质分型与免疫变化关系的研究”获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多部高等院校中医儿科教材,并获奖,在小儿体质理论和小儿哮喘方面为发扬和传承肖氏的学术思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刘小凡
刘小凡(-),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成都医学会第七届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哮喘联盟成员、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哮喘学组委员,主要进行肺系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的防治研究,先后承担各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部,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及科研,在哮喘专病防治方面成绩尤为突出。
常克
常克(-),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委会主委、四川省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四川省人事厅专家评审(评议)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世中联儿科分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及中西医儿科专委会委员及中医高教常务理事、《中华中西医杂志》《中华现代儿科杂志社》常务编委、“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西医临床儿科学》主编、《中医儿科学》人卫规划统编教材副主编、大型工具书《实用中医儿科学》副主编、“十三五”规划研究生教材《中西医儿科学临床研究》主编、独著四大经典与临床应用特色性著作《中医病证治验条辨》,获省市科技奖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博士生70余人,国家级、省级师带徒导师招收弟子10余人。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医院儿科主任,从纯用学说及湿、热、療、虚的角度传承发展了肖正安临床辨治儿科四大症“热、咳、喘、泻”的理论见解与实践经验。教研室在其带领下通过了全国中医资格教学认证,中医儿科学科已先后评上了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专科,教研室近年已争取到多项全国统编教材主编。
马丙祥
马丙祥(-),教授,为肖正安最后一届硕士研究生,现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小儿脑瘫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秘书,河南医院医院副院长,小儿脑病诊疗康复中心主任。在国家、省级杂志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专业著作多部,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多次获奖。专攻小儿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在小儿脑瘫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E/N/D-
版权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