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医师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本刊记者黄薏
受访专家医院肿瘤科教授周彩存
项目介绍
科技进步与人民健康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19DZ)
在我国,肺癌已经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约78.1万人,死亡约62.6万人。当前,我国肺癌诊疗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早期发现难,因为肺癌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2/3的肺癌患者在被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二是晚期肺癌疗效差,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5%。
??免费收看:“肺癌诊治面临两大困境:早期发现难、晚期疗效差”
为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晚期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开展肺癌精准诊疗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科研成果。由周彩存教授领衔完成的“肺癌精准化诊疗策略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哪些新技术有助于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体检发现的肺部小结节是肺癌的概率有多大?
被确诊为晚期肺癌,是否意味着被“判了死刑”?
且听专家分析
项目名称:
肺癌精准化诊疗策略建立与推广应用
荣获奖项: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01
早诊新技术,
让早期肺癌“无处遁形”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等,虽然能发现直径几毫米的小结节,但无法准确区分其良恶性。为找到能准确判断肺小结节性质的方法,周彩存教授团队开发了两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早期肺癌检测技术。
??免费收看:周彩存教授说“诊断新技术,让早期肺癌‘无处遁形’”
1
七种肺癌自身抗体检测技术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识别肿瘤细胞内表达异常的蛋白,进而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基于此原理,周彩存教授团队开发了七种肺癌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研究证实,对直径1厘米以下的早期肺癌,该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可以达到70%、特异性可以达到90%;与胸部CT结合,诊断准确率可以提高到95%。该检测十分方便,费用也不高,患者只要抽2毫升血,几个小时后就能得到结果。
2
实时定量PCR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
当肿瘤直径小于3毫米时,其生长不需要血管;而当肿瘤直径长到3毫米以上时,需要新生血管来为其提供“养料”,肿瘤细胞就有可能经该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这些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被称为“循环肿瘤细胞(CTC)”,它们携带了肿瘤特有的生物学信息。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与预后评估,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在肺癌早期,进入血液系统的肿瘤细胞数量极少,想要“抓住”它们,无异于“大海捞针”。为了找到这些散落在大海里的“犯罪分子”,周彩存教授团队采用实时定量靶向PCR技术,将其扩增近43亿()倍。如此一来,抓住它们就易如反掌了。研究证实,该检测技术的敏感度为67%,特异性为88%。
周彩存教授告诉记者,
“
目前,这两项肺癌早诊检测技术均已产品化,并先后获批上市,医院推广应用。将胸部CT、七种肺癌自身抗体检测和血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这三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将早期肺癌的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
02
“分类而治”,
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生机”
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健康体检的日益普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不过在临床上,无法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仍占较大比例。如何有效控制这些患者的病情,提高长期生存率,是周彩存教授团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免费收看:周彩存教授说“晚期肺癌‘分类而治’,显著提高生存率”
周彩存教授告诉记者,
“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医学界已经认识到,肺癌其实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根据不同的基因型,肺癌可以被分为若干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癌,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方能取得良好疗效。早在年,周彩存教授团队就在国内率先搭建了肺癌驱动基因分子检测平台。借助该检测平台,肺癌患者能获得更精准的分型,为下一步的“精准打击”(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1
“驱动基因阳性”:首选靶向治疗
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驱动基因”(驱动肿瘤细胞生长的基因)有关。如果能找到“驱动基因”,并将其阻断,相当于关掉了肿瘤的“发动机”,肿瘤细胞就会停止生长。分子靶向药物就是针对“驱动基因”设计的特异性阻断剂。目前,医学界已经发现的肺癌驱动基因包括EGFR、HER2、ALK/ROS1融合基因等。
年,周彩存教授牵头在全国23家医院开展全球首个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治疗伴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存在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的效果优于标准化疗。研究结果一经公布,引起全球轰动。
在确立了靶向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晚期肺癌患者治疗中的地位以后,周彩存教授团队又将目光聚焦在了靶向治疗的精细化管理上。
周彩存教授介绍:
“
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同样是EGFR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效果却有明显差异,有的效果特别好,有的则较差。为探究其中缘由,我们在深入研究后发现:EGFR突变丰度与靶向治疗的效果存在一定关系,EGFR突变丰度越高,说明肿瘤组织中含有EGFR突变基因的细胞数越多,那么针对该突变基因的靶向治疗的效果就越好
基于此发现,周彩存教授团队对存在EGFR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做了区分,并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EGFR突变丰度高的患者,可以单用靶向治疗;?EGFR突变丰度低的患者,则需要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化疗,以提升疗效。
2
“驱动基因阴性”:
抗血管生成治疗+化疗可获益
虽然靶向治疗使驱动基因阳性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这些患者只占所有肺癌患者的40%。
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一线治疗方案是标准化疗。如何判断化疗药物对患者是否有效,使化疗效果最大化呢?周彩存教授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揭示了外周血游离DNA(cfDNA)基因组突变特征可以准确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标准一线化疗的疗效。
周彩存教授介绍:
“
以此为参考,我们就能为晚期肺癌患者‘精准’选择对其有效的化疗药物,避免应用无效的药物,从而提升化疗效果。临床研究证实,这种基于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个体化的化疗,可使晚期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延长2~3倍。
此外,周彩存教授牵头开展的BEYOND研究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该研究首次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使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提高至2年以上,确认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精彩文章回顾
吴焕淦教授说:古老灸法的传承与创新(内附视频)刘学源教授说:远离痴呆,把握“黄金干预期”(内附视频)周梁教授说:为喉癌患者带去“声”的希望(内附视频)徐文东教授说:中国原创“颈7神经移位术”开创“上肢瘫”治疗新天地(内附视频)沈柏用教授说:胰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未来可期”!(内附视频)
程树群教授说: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也能治!(内附视频)
房静远教授说:胃肠癌预警、防治中的新发现(内附视频)
为眼肿瘤患者保生命、保眼球、保视力
卢奕教授说:为先天性晶状体疾病患儿开创新“视”界(内附视频)
夏强教授说:为肝衰竭患儿“移植”希望(内附视频)王卫庆教授说:揭开内分泌肿瘤的神秘面纱(内附视频)
李世亭教授说:与脑神经疾病“过招”,创新是“利器”
龚学忠教授说:解毒化瘀?,挽救“受伤”肾
订阅全年《大众医学》杂志(挂号寄送),请点下图↓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新刊
?cine
?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