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文化之刘禹锡:诗人情怀泽被连州
“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由于这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语涉讥讽”,唐朝大诗人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4年半。“因祸得福”的是连州人。在这位“怀宰相之才”的诗人的提倡下,当时地处偏僻的连州居然“科第甲通省”。他在连州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遗址,更首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 诗人离我们远去,他的诗篇被我们永久记住,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书写的“功利存乎人民”更被人们记住。 时空透视 “功利存乎人民” 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朴素唯物论者,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贬任连州刺史。清乾隆本《连州志?名宦传》说:“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占多数。”刘禹锡牧连州4年半,政绩斐然,著作甚丰。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刘禹锡生逢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政权堕入严重危机当中,朝中改革与守旧气力产生剧烈对抗。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打击,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2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没有到达连州任职。10年后,他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游玄都观时写了首题为《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的诗,因这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刘禹锡再被贬为连州刺史。 身心遭到重大打击的刘禹锡来到了“天下山水,非无美好”的连州时,发现这里是一个适合发挥政治能力和文学才华的地方。到连州上任以后,他即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发展连州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连州的4年半时间里,他在政治、思想、艺术上都更加成熟,上升到新的境地,奠定了他成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基础,并构成了他不屈的战役性情。 刘禹锡在连州期间修整了海阳湖,增置吏隐亭、棼丝瀑布等亭台水榭等10景。公务之余,他与友人畅游其间,作有《海阳10咏》等诗歌。“剡溪若问连州事,唯有青山画不如!”这是刘禹锡对风光如画的连州发出的由衷赞叹。作为连州刺史,他十分关心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同胞的饥寒饱暖。这在他所写的《插田歌》、《采菱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和《蛮子歌》等诗歌中可以看出。他虽被贬连州,但他的注意力仍集中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上。当蔡州、镇州、淄青割据平定,他驰表祝愿,并以巨大豪情创作了《平蔡州三首》、《平齐行2首》。 谈起刘禹锡,连州人对其充满感激和敬慕。据考证,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共撰写了散文25篇,诗歌73篇,这些都是他留给连州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刘禹锡以行动实践了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的心愿:以优秀的前任为榜样,好好整肃官场,做到“功利存乎人民”,这使他得到了人民的敬佩和歌颂。他“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致连州历代官吏、文士皆对此述颂不绝,评价甚高。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国华认为,刘禹锡给当代人最少有5点启示:1是启示我们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二是要促进对故乡、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三是要注意锤炼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4是要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五是要努力发掘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乘建设文化大省的东风,连州人正着手多方面发掘刘禹锡文化,准备成立“刘禹锡学术研究会”,兴修“禹锡亭”……他们满怀信心,要让刘禹锡精神在连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发扬光大,再添光彩! 目击 剡溪若问连州事,唯有青山画不如 刘禹锡在连州当刺史至今,历史已逾越了近1200年,他为连州作出了哪些历史贡献?留下了哪些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带着对先贤的崇敬和敬慕,我们驱车到了连州,试图透过历史的时空,去追索、寻觅…… 吏隐亭里道沧桑 在连州市区燕喜山连州中学校园内的一个石崖上,有一个吏隐亭,只见亭高4米有余,占地约30平方米。随行的连州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州中学原副校长张仁敏告知我们,这就是刘禹锡在连州当刺史时修建的亭宇之一。 一直致力于研究刘禹锡历史的张仁敏在亭前向我们介绍:刘禹锡被贬连州时期的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对当时腐败的政治深深不满。永贞革新失败,以天下为己任的他遭受重大挫折,身处逆境,振兴国家的抱负付之东流,此际只身偏处岭南,内心充满难以名状的失望、怨愤、孤独。在《吏隐亭述》中他将自己与元结相比较,“元维假符,予维左迁”,纵情地喊出了他当时心灵里深入的创痛;另一方面,他以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酷爱,发现并欣赏连州的山河之美、生活之美和民族之美。他常走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黎民,闲暇间邀友览赏风光,歌咏感怀。燕喜山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在这里,秀竹茂林间峻崖嶙峋,登高而望,数百亩海阳湖一平如镜。湖中翠荷盈盈,渔舟荡漾。他由衷赞叹“天下山水,非无美好”,对连州倾注了无穷的深情。 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但他仍时时惦记着自己的,发出了“空乐鱼鸟”的感慨。在这类反差强烈的情感碰撞下,他选择燕喜山这个面临海阳湖的高崖上修筑了这个亭,一则利游人休歇,2则寄寓自己的感怀。他取“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与隐者同”意,名之为“吏隐亭”,并撰《吏隐亭述》。 至元代,吏隐亭逐步衰落倾圯,仅存基座和石刻亭名。今石刻字迹已风蚀湮没不可辨,但崖面刻字仍清晰可见。上世纪90年代连州中学开发研究燕喜文化,于1998年秋循址重修了吏隐亭,新立碑刻《吏隐亭述》及刘公诗文,另碑刻了《重修吏隐亭记》。 歌咏感怀十咏亭 在吏隐亭南边约百余米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个名为“十咏亭”的原址。张仁敏介绍:这是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连州知州陈奕为记念刘禹锡而修建的。明清至抗日战争,该亭曾重修屡次。抗战时,燕喜中学(后并入连州中学)校长杨芝泉曾以石碑刻刘禹锡像立于亭中。惋惜该亭于上世纪50年代已被毁,碑像皆失。我们细细观察,侧旁亭名石刻“十咏亭”3字虽苔痕半掩,但仍清晰可辨。在亭的原址中间,我们还看到了3个约半米高的石墩,张仁敏说,这就是“十咏亭”的基座。被风雨腐蚀得圆圆光滑的石墩,袒露在山崖的平台上,仿佛在向人们陈述着时期的变迁与历史的沧桑。 张仁敏给我们说起刘禹锡与“十咏亭”的故事:唐时的连州虽然荒凉,但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刘禹锡在了解连州情况以后,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连州风物:“山秀而高,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这篇文章对山川、地形、物产、职贡、气候、疾病等都有触及,语言优美、状物鲜明,生动形象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作为连州刺史,他十分关心群众的饥寒饱暖。《插田歌》的主题到达了《采菱行》所未能到达的深度。而在对待少数民族态度的问题上,刘禹锡完成了一次思想奔腾。《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以浓郁的感情赞美了瑶族猎人的英勇;《蛮子歌》则涵蓄地批评了汉官对少数民族的轻视,与此前他写的《寄荆南严司空》成了鲜明对比。《海阳10咏》是刘禹锡写于连州较为突出的组诗。该组诗由唱和裴侍御(裴休)对海阳湖的10景题名而作的十首诗组成。后人为了记念他,就在他写《海阳10咏》1诗的地方兴修了这个“十咏亭”。 连州科第甲通省 沿着十咏亭原址南下,离连州中学校门口不远处,我们看到了一个面积约百余平方米狭长的水塘,水色清冽,绿树倒影。张仁敏指着水塘对我们说,此池名叫君子池,别看面积不大,池水也不深,但却是燕喜山之一景,古今文人以其清雅而常予寓意入诗。坊间有故事说,一日,刘禹锡偕友同游燕喜山。傍晚返途来到君子池旁,二人略呈酒意,余兴未了,百般感慨。忽然一阵夜风刮过,把刘禹锡手中的帽子吹落池中,刘禹锡躬身去探捞,只见水中身影与水底的帽子相迭,竟像帽子仍戴在头上一般。由帽子失落联想到政治失落,刘禹锡以后题“纶隐处”3字,命匠人刻于此处石上。至今该石刻仍清晰完好。 陪同我们的长时间从事连州历史研究的原连州市志办主任朱德厚,对刘禹锡在连州的历史了解得更加透彻,他说,刘禹锡对连州的最大功绩和贡献,首当重教兴学,栽培州人。 王叔文曾说,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以宰相之才为连州刺史,是“函牛之鼎烹小鲜”。但刘禹锡其实不沉溺。作为连州刺史,他具有远见卓识:治贫先治愚,施政以培养人材为先。因而他登台讲学,教泽州人,带动连州文化进入昌盛时期。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元和12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他即怀着兴奋的心情挥毫祝愿:《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注:秦时连州属长沙郡,西汉初置桂阳县),昨日鸿都新上第,5凌少年让清光。”以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任至唐代宰相。 尔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光辉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当中,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10数位诗人名闻于世,其中孟宾于还被盛誉为“诗价满江南”。及至北南两宋,又接续出现了进士72人。计唐朝广东进士38名,连州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占近1/3(12名),终北宋一朝,广东进士127名,连州占43名。据史载,连州历史上共有进士138人,登进士第者,既有名列前茅的,又有兄弟同中的,还有公孙三代相继登第的。更令连州人引以为豪的是: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可以肯定,连州的开化和发展,刘禹锡功不可没。难怪清人杨楚枝评曰:连州风物媲美中州,则禹锡振起之力占多数。 光耀承传兴教育 在连州市图书馆,我们看到了1本《刘禹锡连州诗文笺注》。这是原连州市文化馆馆长陈听环1993年与老县长谭力行两人合作编写的专著,书中辑录了刘禹锡写于连州的诗歌73首,散文25篇,每首诗文都有较为详细的注释。 已是古稀之年的陈听环老人说:刘禹锡在连州期间,积极传播中原文化,连州一时人才辈出,文风大振。 在连州市志办,翻开连州悠久的历史画卷,我们发现,在连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带动作用。直到近代和当代,连州人始终把振兴教育作为对刘公的最好怀念,他们承传光耀,把教育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882年,连州始办巾峰书院。20年后,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以法令废除科举,改办新制学堂。连州人即于1902年将书院改成连州中学堂。这是全国最早实行新学堂制度的中学之一。从那时起,连州中学堂与当时的燕喜小学(后来发展成燕喜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并入连州中学)一起,站上了连州教育的引领位置。1926年,连中成为粤北第一间男女同校的中学。1938年,连中成为粤北第一间完全中学。1939年,连中获批准为省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连州的教育又有了全新的发展,尤其是连州中学,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材。改革开放使连中焕发青春,办学水平出现历史性的提升。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为连中题辞“悠悠燕喜,人杰地灵”,给予连中热忱肯定。今年高考,该市考生1551人,考上省大专以上1251人,上线率80.7%。 说起刘禹锡与现今的连州教育,连州市教育局局长肖阳青深有感慨。他说,刘禹锡首创了连州的文明之风,其崇尚文化、尊师重教的人品与思想给连州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去年以来,连州就今后如何做大做强教育事业已作出了具体计划。首先是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和调剂,通过调剂配置打造一批名小学、名初中、名高中,在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将中小学生教育做优做强。其次是培养好师资队伍,为教育提供高素质的人材。3是引进新的办学机制及模式,提高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