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原来是这么回事,一张图看懂了

时间:2020/11/13 23:52:57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2.html

11月26日,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被编辑,她们出生后即能抵抗艾滋病。不过,“基因编辑婴儿”一事宣布后引来多方质疑,质疑的内容集中于该项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必要性和安全性。

截至目前各关联方回应汇总:

原稿《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文章已检索不到;

医院:没做过此项目;

深圳医学伦理委:试验未经医学伦理报备,已启动事件调查;

伦理审查文件“签字”者:不知情、未参会、没签字;

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已停薪留职,该研究未向学校报告。据中青报调查,贺建奎企业有南科大股份,临床试验获注册;

超百位科学家联合声明:危害不可估量,强烈谴责;

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

贺建奎在一段团队视频中曾回应争议:我知道会有争议,但我愿意为有需要的家庭接受指责。

两家专业学会(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编辑研究分会和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联合发声:对这一严重违反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违背医学伦理和有效知情同意的违规临床应用表示强烈反对并予以严厉谴责。

一图解读:基因编辑原来如此

虽然事件本身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但很多网友对基因编辑的原理或许并不熟悉。基因编辑抵抗艾滋病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伦理问题如此受到   

“整个人类社会对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是非常谨慎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没有权力轻易改变人类的基因库。一旦改变,风险是什么,我们现在都不可预料。”翟晓梅说。

  

据一位参会者称,处于风暴中心的贺建奎已到会议报到,尚未公开现身。

这也可能让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声誉受到影响

这不是中国基因编辑研究第一次因为伦理问题遭到质疑。年4月,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在生物学杂志《蛋白质与细胞》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称,他的团队完成了全球第一次在人类胚胎进行的基因修改实验。黄军就原本希望将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先后被拒绝。两家杂志拒绝透露评审细节,但承认顾虑到了人类基因编辑背后的复杂伦理问题。

那时正是首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峰会最终发表声明,为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早期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开了绿灯,但同时指出被修改的生殖细胞不得用于怀孕目的。那时起,中国基因科学的伦理准则为国际学术界严格审视。

3年前,许多中国科学家曾站在黄军就一方,翟晓梅就是其中一位。她表示,黄军就的实验属于前研究(pr-rsarch),“完全谈不到临床试验”,是为了加深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医院废弃不用的胚胎三原核,仅能存活几十个小时。国家法律规范允许,这也符合国际生命伦理准则。她曾走访数个国家,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基因编辑的现状,消除“对黄军就试验的误解”。

在计划于27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上,翟晓梅本来要介绍中国在生命伦理方面的发展,来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但会议前一天这则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让她感觉是一种打击。

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的陈凯教授同样担忧贺建奎的行为对学界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公众的恐慌,加剧当前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也可能让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声誉受到影响,“即使你是符合伦理规范的,国际上还是下意识地不信任你”。

在翟晓梅看来,贺建奎试验的性质与黄军就截然不同。“就是学术失范,有很大的问题。”她说,“孩子都生出来了,才跟学术界报道,太过分了!而且我们国家的现有的法律法规都是禁止这么做的。”

年,科技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12条《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其中第六条规定,不得将“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于人或其他动物的生殖系统。”而在贺的实验中,经过基因修饰的胚胎被放入了子宫,诞下了一对双胞胎。

指导原则第九条规定:

“从事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单位应成立包括生物学、医学、法律或社会学等有关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伦理委员会,其职责是对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及科学性进行综合审查、咨询与监督。”

而陈凯教授则认为,相比于伦理问题而言,更重要的是试验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解决。“安全性之后才是伦理问题”。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目前没有任何研究表明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不会带来任何风险或潜在的影响。

陈凯表示:“在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前(不能进行相关试验),这是无可争议的底线,他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

“这就是一个广告。”翟晓梅说,贺建奎在实验完成后不进行同行评议,先向媒体发布非常不妥当,“媒体不了解这种情况,会铺天盖地地向公众传递一些可能不准确的信息。”

  

这让她想起了年底的“换头术”风波。一位意大利医生宣布与中国团队合作,“首次”成功移植了一具尸体的头颅,并在媒体上大肆曝光。这场热闹被学术界认定为毫无医学价值的伪科学闹剧。这一次的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相比起来可能“影响更大”“更坏”。

当涉及到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胚胎干细胞的干预、用生物材料作为研究或者作为产品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监督委员会介入。

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etyy/90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