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还有录音插入,由于还要出诊,诊务忙以后的经验分享,
可以给大家配上我的语音讲述,就更好理解了。
有不懂不部分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儿科也叫“哑科”是最考验中医望诊能力的技术,
也并非是望舌更多以相面为主
儿科病情也比较负杂
因为身体娇嫩、脏腑禀赋也脆弱
一旦换了疾病容易虚、也容易实,易寒也易热
而且临证侦查时都是细微的体征
一旦调治稍微不慎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这就是儿科之“难”
难我们就要总结学习,我把自己诊治儿科的经验逐步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一、舍弃主诉与脉象
主诉往往患儿家属个人的认识,病急往往有失实,夸大,以及以偏盖全的嫌疑
临症必须审视清楚,从自己对病的经验逻辑入手
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这样治不好是自己审视不清
二、最准确的相面法
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经脉反应于面
比如:
肝胆之精气开窍于目
脾胃之精气开窍于口
心之精气开窍于舌
肾之精气开窍于耳
肺之精气开窍于鼻
五色所在部位,又对应了生克关系,通过生克关系又可以推测疾病顺逆
所谓“有诸内必行之于外”的原理
望色有一句歌决我老师教的
青主寒痛瘀惊风
赤热黄湿虚症中
白主虚寒失血黑
肾虚寒淤水饮生
儿科望诊你过关了,中医望诊你就掌握了
三、看三关
观察虎口的三关指纹,是我们推测疾病寒热的最有力指征。
三岁以内的孩子三关最准。
四、听声音
声音主要在声调的高低、发音的清浊、语气的轻重、声音语气的快慢,中医诊查的就是这些最朴实的
比如疼痛:孩子表现是哭啼啼,但没有泪,而且声音比较壮,发声尖,一会一会的,这是气机不畅的疼痛。
还有表现是烦躁不安的,不停折腾老妈那种,捣蛋鬼,难静下来,强制让他静下来还容易有叹息声的,这是心经内热烦躁的表现。
四肢冷,身上凉说话少沉闷的,声音低微无力这属于阳衰阴盛
声音夹带嘶哑,说话呼吸声重的多是外感风寒表现
其实这些体征带孩子的父母最清楚,略加询问便知
若做父母的掌握到这些表象后代表的身体变化意义,那他就是孩子最好的大夫
简单说声静、声躁来辨别寒热
声低声高辨别虚实
声颤抖属寒,声壮实属热声音浊多属痰
鼻音重无非外感风寒,听声易吓的一抖那属肝虚胆怯。
今天分享这么多,喜欢听我唠叨可以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