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回应性照护,助力儿童早期发展

时间:2023/9/23 12:57:41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原创启明中心启明健康俱乐部

儿童早期发展是指从胎儿期到学龄前期,儿童早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等发育潜力的全面发展,是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一生健康和能力的基础。

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早期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一生。

儿童养育照护的意义?

儿童早期发展受养育照护的影响极大,有效的养育照护行为,将有助于儿童各种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儿童发展目标中均提及,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养育照护。

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优生优育不仅对儿童,对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早期,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养育照护:包括保护和促进健康,提供充足营养,充满爱的回应性照护,安全保障,并获得早期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早期发展,以帮助儿童发挥其最大潜能。

什么是回应性照护?

回应性照护是满足儿童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积极照护,其核心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敏感了解儿童动作、声音、表情和口头请求,并及时给予积极恰当的回应。

回应性照护怎么做?

1.建立亲子关系

与儿童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热情、接纳、真诚、共情和尊重。与婴幼儿玩耍、交流和赞赏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2.敏感观察,读懂儿童的信号,解读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记录儿童的生理节律、活动和能力水平;敏感注意到并听懂、看懂儿童不同需求所发出的信号及其背后的含义;准确判断儿童的情绪体验;敏感识别疾病征兆,妥善处理和应对疾病。

3.恰当地、持续地、有感情地、可预测地做出回应

回应性喂养:喂养过程是提供亲子互动的良好时机,喂养者尽量与孩子面对面,有充分的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留意观察孩子饱和饿的信号,做出恰当的回应。

照护者要对婴儿的微笑及时地做出回应,要尽情地表达喜悦与幸福的情绪,给予笑脸、开心的姿态或语调。

照护者要学会追随儿童的兴趣去做出回应。为了让照护者再次回应,儿童会更努力地去尝试发岀声音或做出动作使照护者高兴,这有助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在儿童学习说话之前,照护者和儿童之间的交流通过拥抱、眼神接触、发声和手势等来表达。这些互动方式会营造积极的环境条件来帮助儿童学习语言,鼓励儿童进行情感交流和身体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刺激儿童脑发育。

把回应性照护运用在日常养育儿童的方方面面,如:喂养、洗澡、婴儿抚触和按摩、睡觉、做游戏等。

4.互动沟通

照护者需要了解儿童独特的沟通方式:哭声、语言、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势。

照护者还需调动合适的身体姿势、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及语言、声音传递给儿童。

鼓励照护者与儿童谈论他们眼中儿童的所感、所见和所好。

“回应性照护”从儿童的视角理解其行为,并做出恰当的交互回应,能保证儿童在自尊、自信中健康成长,助力儿童早期发展!

本文由启明青年医生公益发展中心

朱庆庆医生供稿

朱庆庆

个人简历

儿科学硕士(儿童保健方向)

上海市松江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第一期婴幼儿养育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小儿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早产与早产儿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获得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青年学者分论坛演讲比赛三等奖,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提名奖。主持上海市科委课题2项、上海市卫健委课题2项,松江区科委课题2项,松江区人民政府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擅长:儿童营养及睡眠行为指导,婴幼儿养育照护,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指导,早产儿随访,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常见儿童发育行为问题的评估、诊断及治疗。

原标题:《科学认识“回应性照护”,助力儿童早期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etyy/1399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