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晚间微课

时间:2020/11/18 10:16:22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认清体质是科学养生的前提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盛夏里,有的人喝完冷饮会觉得非常舒服,有的人喝完却会拉肚子;同坐一间办公室,流感一来,有的人马上就会被传染,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同样是服用止咳药,有的人服后很快就康复了,而有的人服用后病情却毫无改善;同样是进补,有的人吃人参后感觉元气大增,而有的人吃了就会身体发热,甚至流鼻血……

其实,这都是因为体质不同造成的差异。我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性格和生活方式不完全相同,所以每个人所拥有的体质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什么是体质呢?体质就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性质。总的来说,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这四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形和神。

形主要表现在形态结构上,比如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等。神包括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和性格心理精神等,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营养在体内被吸收、利用、转化、排泄等。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重“形神合一”的养生观,既要注意形的保健,又要重视神的调养。

不同体质的人,其适用的养生方法不同,所以,辨清体质是科学养生的第一要义。“

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

”先天禀性是体质形成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讲道:“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先天素质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之分,它很明确地点明了人的体质差异与生俱来,并反映在性情、脏腑、形体、寒热偏性上。

比如,对病症相同的患者,使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会获得不同的效果:多数很好地体现了药物疗效;有些虽然有疗效但是会过敏或者产生不适等反应;而个别的甚至只反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服用后毫无疗效可言。以致于医生会不由得感叹“病之多,药之少”。

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先天禀性不同造成的。先天禀性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基因,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时就已决定了。先天禀性决定了一个人体质的主色调、主背景。它就像生命的原始稿件或者生命乐章的主旋律,虽然会因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反复修改,甚至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本质的变化并不会很大,这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后天因素可能会影响和改变体质

虽然体质是在先天禀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后天调养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这里所说的“后天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年龄会影响和改变体质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这是《黄帝内经》中专门描述人体不同年龄和体质之间关系的内容。

小孩子身体比较娇嫩,抵抗力不强,很容易生病,患上消化不良、积食、腹泻、感冒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病,这正好对应了小孩子“心肝有余,肺脾不足”的体质特点。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孩子生病后只要治疗及时,很快就会好的,一般不会病很长时间,这说明小孩子的脏气充足,容易调养。

到了青壮年时期,无论男女都是血气方刚、身体健壮,心智达到一生的巅峰状态,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阳气偏盛、容易产生内热,这是其体质的共性。因此,青壮年的体质容易受外界环境、心情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颇。

进入中老年阶段后,气血既缺乏又壅滞不通。另外,进入中老年后,人体的脏器功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改变,一点点地衰弱下去,体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饮食习惯会影响和改变体质

有些人的饮食习惯不好,经常暴饮暴食,在饮食上“恣情纵欲”,从来不考虑健康饮食的,结果没到老年身体就先衰弱了;还有一些人偏嗜五味,对甜食或辣的食物过于贪吃。中医理论中讲究五脏对应五味,如果长期过于偏嗜某种味道就会导致脏器功能受到影响,致使机体阴阳失衡,继而影响到其体质的发展。还有些人在饮食上偏嗜寒凉或辛热,时间长了,也会导致体质偏离正常的轨道,出现偏寒或偏热的情况。如果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导致痰湿体质的形成。

生活环境可能影响和改变体质

江南女孩在读大学之前,皮肤白嫩细腻,头发柔顺亮泽,身材苗条。考上北方的一所大学之后,上学半年便可与读大学之前判若两人,脸上长了很多痘痘,皮肤也粗糙了许多,而且身体不好,非常容易生病,整日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这是典型的水土不服!原先身处江南水乡,从小习惯了南方的气候、水土性质、生活条件等,这决定了本身一个顺应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的体质。而到了少雨干燥的北部地区,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此人的体质不适进而有失偏颇,最后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是生活地点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体质的一个具体表现。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去别的地方生活过,这样体质是否就不会改变了呢?情况并非如此,即使是一辈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人,也会由于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使体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进程,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环境肮脏了,人体相应的也会出现气、津、血积滞的壅塞现象,导致人的体质发生变化。

疾病和药物可能会影响和改变体质

人生了病就得吃药,药物对人体来说也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治疗疾病,使身体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药物用得不合适,就容易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常见的几种不良用药情况对体质的影响。

滥用激素

激素的效果立竿见影,往往是急功近利者的首选,但使用者却常常忽视了它对身体的损害。所有的激素都可导致阳气极大的损伤,消耗人的肾精,随之就会出现阳虚诸症。越是久用激素,其损伤阳气的结果就越是明显。所以,对激素一定要小心使用才是!

滥用抗生素

中国人长期以来就有一生病就服用大量抗生素来改善病症的习惯,认为有病治病、无病预防。在中医看来,用抗生素会同时伤害身体的其他方面,等同于使阳气受损,往往越治越差,出现体质下降、面色青白、食欲不振、遗尿、遗精、腰酸背痛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即使生了病也一定不要滥用抗生素,而是要顺着体质去养护自己的身体,多用一些自然的方法去激发身体的免疫力,比如通过饮食调节或者利用针灸、刮痧、运动等更加科学安全的方法来调养。

滥用中药

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中药为纯天然无危害的药物,广东人长期服用中药制成的凉茶作为保健饮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是,中药本身也是药物,本身也有偏性甚至毒性,使用不当同样会使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中毒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了解一下造成体质差异的后天因素,尽量避免有可能造成体质偏颇的后天因素,就可以保证体质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

体质养生的几个关键时期

人的一生中有几个时机是改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良机。因此借助天时改善体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童时期:科学喂养

有的孩子出生时又瘦又小,身体状况不好,可是等过了半年后再抱出来,像变了个人一样,白白胖胖的,欢快活泼。为什么?这就是带孩子的大人会喂养。而有的孩子生出来的时候白白胖胖,先天体质非常好,可是半岁或者一岁以后再抱出来,大家简直不认识了,面黄肌瘦,头发干枯。为什么?答案就是家人没有喂养好。

其实,养孩子和养生一样,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小孩子为纯阳之体,容易患有高热惊厥、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炎、积滞等症,要谨慎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中药,病好了就不要再服,切不可多用,更不可预防性使用。尤其是容易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更要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否则就会陷入不良循环,体质会越来越差。

预防性地喝凉茶也是不可取的。广东有不少家长会隔三岔五地给孩子喝凉茶清热,这实际就为虚寒、虚热、湿寒、湿热体质埋下了隐患。尤其是女孩子,小时候常喝凉茶,长大以后会有很多问题,比如月经不调、容易痛经、胃寒、脾胃虚弱等。这是因为凉茶中清热解毒的中药成分伤了阳气和脾胃。经常用凉茶清热,不是正好和小孩子的“纯阳之体”相反吗?这就是违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原则了。

要想小孩子的体内没有热气、不积滞,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适当地饿孩子一下要比预防性地喝凉茶更好;要督促孩子早睡早起;少吃饼干、巧克力、薯片、奶油、饮料、火腿肠等精细加工后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不要总怕孩子吃不饱,满世界追着喂饭;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如果孩子先天不足、生长发育滞后,家长则要遵守以下原则宁愿稍饿三分,不要过饱一分

因为过饱只会伤脾胃,而脾胃是后天之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天的不足,只要脾胃不伤,会慢慢补过来的。一些早产儿,如果后天总是吃得很饱,反而容易引起单纯性肥胖。

家长一定要温和淡定,尤其是妈妈

如果家长经常紧张、焦虑、情绪大起大落,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惊恐不安,就算是几个月的小婴儿也会感受到。小孩子经常内心惊恐不安,很容易伤肾,肾主骨生髓充脑,因此会影响到骨骼、智力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先天不足的小孩子更要注意。

适当补肾

比如六味地黄丸最初实际上是儿科用药,用于治疗孩子先天不足、五迟五软。当然,孩子先天不足、发育滞后治疗起来具体用什么药还得请教有经验的儿科医生,不能自己随便乱用药物。

青春期:稳定体重,切勿发胖

进入青春期,虽然身高突飞猛进,但是性机能还没有完全成熟,这是改善体质的好阶段,尤其是女孩子。

平时就虚寒的女孩子,月经期要多加保养,不要受寒、吃冷、生气;注意腰骶部、腹部的保暖;不剧烈运动;月经后在饮食上要适当进补,比如红枣、桂圆、枸杞子、莲子、葡萄干、当归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血两虚的体质。

湿寒、湿热体质,形体偏胖的女孩子要特别注意控制体重,因为一旦明显肥胖则容易导致闭经,继而会更加肥胖,加重痰湿体质的偏颇程度。

青春期的人还在长身体,虽然速度已经不能和儿童少年相比,但是嘴馋贪吃的习惯还会存留,尤其女孩子往往是零食不断。湿寒、湿热、虚热体质的女孩子这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发胖,因为这些体质本身就容易肥胖,尤其是生孩子之后,如果青春期就肥胖,没有给体重正常增长留下余地,产后要胖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要知道,多余的脂肪肥肉一旦上身,那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今后就等着和肥胖作长期战斗吧。

经常痛经的女孩子,月经前可以适当喝点红葡萄酒或者红糖水,注意腹腰骶部位的保暖,不要穿露脐装,还要注意个性修养,尽量温和不躁不怒,否则很容易促生或加重血淤体质,尤其进入中年后,还容易产生色斑,甚至会导致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疾病。

女性产后:坐月子的学问大

生产过程中产妇紧张、用力、失血,体力消耗大,气血不足,百节空虚,腠理疏松。正所谓“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水”,产前产后是真正的冰火两重天。女性怀孕期间,身体内环境、脏腑功能会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气血相对旺盛以养育后代,对于虚性体质是一个难得的调整时机。

虚寒、虚热的女性最应该注意产后月子调养,其体质很可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有的女性,怀孕、生孩子之前,看着病怏怏、面色黄黄瘦瘦的,像只“丑小鸭”,但是生完孩子以后,月子里保养得好,一上班,容光焕发,女人味十足,变成“白天鹅”了。坐月子时调养得好,能够把一些老病根除掉,比如哮喘。但是如果不注意保养,也很可能使虚寒、虚热、湿寒、湿热等体质出现明显的加重,甚至落下病根,比如肌肉劳损、腰腿关节痛、贫血、抑郁症、胃病、偏头痛、眼花、视力下降等。凡是月子里落下的病,都是很难治好的。因此,产妇坐月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洗头要科学

身上、头上汗出潮湿时,不要洗头洗澡,应该待汗落、皮肤干爽时再洗,并选择一天中气温最高的中午时候洗。洗完后把身体头发完全擦干后再穿衣服或睡觉。

产后不可受寒受风

不要坐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少吃寒凉水果;情绪要舒畅;饮食宜温热熟软。

避免用眼过度

少用电脑,少看电视、书报等,否则容易造成眼睛干涩、视物昏花。月经量一贯比较多的女性,月经期及产后尤其不要用眼过度,因为“久视伤血”,而产后、经期正处于生理性的血虚状态,这时候大量用眼,不仅会影响视力,还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

产后饮食调养因地制宜

中国不同地区分别有服用红糖鸡蛋水、小米红枣粥、老母鸡汤、炖甜醋猪蹄鸡蛋、生化汤、鸡蛋生姜酒、炖鸡酒等习俗进行调养,这些都很有道理,基本上都有补血活血的作用,恰恰适合女性产后多虚多淤的状况,产妇可以适当选用。

更年期:少食寒凉食物

如果人们在更年期注意调养,就能为自己获得良好的老年生活做一些铺垫,明代医家张介宾把这叫做“中年修理振根基”,而人的根基就是肾气。

肾气不亏不伤,对于孩子则促进生长发育,对于成人则增强身体素质,对于老人则延缓衰老速度。

进入更年期,生命活力明显下降,所以虚寒;因为虚寒,所以蒸腾气化、新陈代谢缓慢,湿寒、湿热的体质由此渐渐增多。因此,更年期的人们上热下寒(带寒或带湿)的混合性体质较为常见。

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畏寒怕冷、不敢再吃冷东西、怕风吹等,这是正常衰老的表现,不用过于担心而去刻意补益,平时饮食和用药注意不用或少用寒凉之品就行了。

但是,湿寒、湿热体质者则务必要注意,否则后患无穷。要少吃、少盐、少油、少乱补,适当进食山药、陈皮、生姜等温阳补气之物,以利于减少痰湿。心态平和,多运动,少用空调冷气,适当进食山楂、少量红葡萄酒、黑木耳等食品,也有利于降低血压血脂,减轻血淤的程度。

更年期,生命的列车不求快速,但求平稳。形、神需要卸载、轻装:控制体重,尤其是腰腹围,这个时期千万注意不要让自己太过肥胖,否则到老年后就很难减下来了;要懂得舍弃,尤其是名利二字,更要看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懂得舍弃、放弃就是养生的最佳途径。俗话说的“四十不惑”,也正是这个意思。

进入更年期,可能睡不着午觉、睡不够8小时,这时只要我们睡醒后不感觉疲乏,就不要担心害怕,顺其自然。

你的幸福感

应该来自于

渐至红润的皮肤

每天感觉到好转的身体状态

还有子欲养而亲在,朋友常在伴的喜悦

儒门中医体质养修,传上古文化,让爱的守护更长远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ethl/910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