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分享期初考试卷详析2

时间:2020/7/27 18:02:25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阶段检测卷(详析)

(后附原卷)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阶段检测卷

命题人:秦蔚邱岳希审核人:秦蔚校对人:秦蔚

时间:分钟分值:分日期:.2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如何为沃野千里的长江流域提供永续之脉?专家们____________,其中有一点得到了公认: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统一的生态整体,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_____________,早已不限于某个区域。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_____________,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A.各执一词牵一发而动全身洁身自好

B.各抒己见牵一发而动全身独善其身

C.各执一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独善其身

D.各抒己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洁身自好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的过硬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贴标签,只顾贴标签而不顾人性、生活的复杂是有失偏颇的。

①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

②读者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质疑

③文学既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

④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

⑤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

⑥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

⑦当作者与读者在心境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便对读者敞开了

A.⑦⑤②⑥③①④B.⑦⑤③①④②⑥

C.③①②⑥⑤⑦④D.③①⑤⑦④②⑥

3.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使东川·南秦雪》)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创作的文学,只以文学之高下为标准,但是理论的文学,却要看其人能不能言顾其行。我很看不起阮大铖之为人,却仍可以喜欢他的《燕子笺》,一人能出一部小说杰作,即使其人无甚足取,我还是要看。但是在讲理与批评满口道字的文章上,就不同。其人不足论,则其文不足观。一人若不先在品格、修养上下功夫,就会在文章上暴露其卑劣的品性。

A.即使人品不足论者,也同样能写出小说杰作。

B.文学创作领域存在人品与文品不一致的现象。

C.不能仅凭作家的人品,来评价他的文学作品

D.讲理与批评文章者,应提升品格、修养。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郭璧斋先生六十寿序

曾国藩

我年伯璧斋先生,天之处之殆厚矣哉!先生少读书,有大志。既冠,补博士弟子员,旋以优等食饩。屡踬场屋①,贡入成均②。试京兆,仍绌。权当阳校官数月,儒术济济,翕然景从。其居乡也,外和而中直,不恶而人畏之。优伶杂剧,至不敢入境。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直其表而影曲者,吾未之闻也,先生孝友可以施于政,尊行可以加人。

前岁己未,恭遇覃恩,臣僚得荣其亲。维时先生之冢嗣观亭前辈,既由翰林官西曹,两世封赠如例。而先生犹以有事秋试,迁延不得请。于是先生橐笔乡闱,十余役矣。从游之士得其口讲指画,或皆扶摇直上。而观亭前辈昆仲皆得庭训,而翔步词林,后先辉映。独先生黜抑良久,曾不一骋骐骥之足,固可解乎?夫以先生之德之能,于科名何与轻重?其达观内外,何尝不明青紫如糠秕?然终不自画,诚欲有所白于时,而又恶夫庸庸者,一蹶而不复振,乃借恬退之名,以文陋而售其巧。故思有以厉之耳。

以志则如彼,以遇则如此,此岂尽有司之咎哉?盖所谓天也。天欲厚之,则不如韫于石而光愈远;丛之丰草之中而荫愈广,而枝愈蕃。向使先生假鸿渐之羽,激昂云路,扬厉中外,讵不快于志而裨益于时?精神有时而竭,福荫有时而单,是亦琢玉斫木之说也。谓能优游林泉,颐神弥性,如今日也乎?谓能泽流似续,光大门阀,如今日也乎?

本年某月,先生六十寿辰。次嗣君雨山,与余为同年友,谬相知爱。将称觞介寿,嘱余以言侑爵。吾闻君子之事亲也,可以无所不至,独称其亲之善,则不敢溢词以邻于诬。君子之于友也,君子之于友也,可以无所不至,道扬世德,则不敢虚述以近于谩。

吾姊妹四人,季者早殇,二长者并穷约不得怡。独朱氏妹所处稍裕,而少遘痼疾,又离娩厄以死。何命之不淑也!妹卒以八月晦日,不逾月而吾祖母弃养。国藩窃禄京朝,发一家书而两遭期功之丧,又何痛也!于是泣识其略,使咏春追埋诸幽,且叙其内外家之系而声以铭诗,以宣吾悲。

①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②成均:古代大学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当阳校官数月权:暂时代理

B.以文陋而售其巧售:实行,施展

C.故思有以厉之耳厉:同“励”,勉励

D.向使先生假鸿渐之羽假:借助,凭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兆,文中指当时清朝国都的所在地,古代指国都所在的地区。

B.优伶,文中指戏曲演员,古代指俳优乐工,后引申指演员。

C.庭训,文中指在朝廷聆听皇帝的教导。古代指父训,父教。

D.期功,古代丧服名,如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直其表而影曲者,吾未之闻也,先生孝友可以施于政,尊行可以加人。(5分)

(2)吾闻君子之事亲也,可以无所不至,独称其亲之善,则不敢溢词以邻于诬。(5分)

8.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郭璧斋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

初望淮山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三径: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9.首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诗中有何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0.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2),肇锡余以嘉名。(屈原《离骚》)

(3)士也罔极,。(《氓》)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5),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7)博学而笃志,。(《论语》)

(8)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五、现代文阅读(39分)

(一)文学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眼泪

(美)比利?杰克逊

再次接到汤姆的来信时,鲁道夫的祷告真的应验了,因为汤姆的信里还夹着一张纸条,那是爱玛的笔迹。

鲁道夫是谁?汤姆是谁?爱玛又是谁呢?事情还要从一年前说起。

鲁道夫刚从战场上退下来,首要的问题是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他从朋友那里听说有一个新兴的职业,就是给华尔街那些高收入的女权主义者的孩子当替身爸爸。鲁道夫身上的军人气质非常符合单身妈妈们的要求。一个月美元的报酬,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他决定试一试。

当鲁道夫微笑着出现在一个叫爱玛的单身妈妈面前时,她立即被他阳刚的外形吸引,并同意跟他签合同,让他当她5岁儿子汤姆的爸爸。

中午的时候,“一家人”去饭店吃第一顿团圆饭。鲁道夫向汤姆绘声绘色地描绘起执行任务的那个神秘的岛屿的故事。他还教汤姆如何按住核桃的一端,让它像子弹一样射出去。汤姆高兴坏了。两个人打闹的声音惊动了邻座的人。鲁道夫说:“好了,回家我们再玩。”汤姆立即停了下来,爱玛望着鲁道夫说:“真是难以置信,要是平时,他非要犟着玩到底不可。”

第二天一大早,鲁道夫按照约定的时间来上班。鲁道夫的任务就是培养汤姆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毅力,给他树立起男人的形象。汤姆起床后鲁道夫立即教他刷牙、用冷水洗脸、站在喷头下洗澡,而汤姆以前都是泡在浴盆里由妈妈帮他洗的。鲁道夫先给他示范了一下,说男子汉都是这样冲澡的。

随后,鲁道夫将快乐得像只小鸟一样的汤姆送到幼儿园。汤姆向他遇到的每个小朋友介绍说:“这是我爸爸,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傍晚的时候,鲁道夫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附近。远远地看到汤姆走出大门,到处张望搜寻;看到鲁道夫,那张小脸开出了一朵灿烂的花。

两个月时间很快过去了,合同到期了,鲁道夫进帐美元。他内心有些轻松,但又是沉甸甸的。爱玛认为汤姆关于父亲和男人的直观认识已经建立,而汤姆对鲁道夫又过分依恋,事情到此也该结束了。她拒绝了鲁道夫将合同延长一个月的要求。

听到这个坏消息,汤姆的眼里溢满了泪水。鲁道夫说:“我跟你说过,男子汉是不轻易流泪的。”汤姆只好强忍着泪水。尽管战场上不断有鲜血和牺牲,但鲁道夫从没流过眼泪。孩子的哭喊,却让他的眼泪涌出了眼眶。他快步钻进车子,再也不敢探出头看汤姆。

鲁道夫知道,爱玛是不会允许他再靠近孩子的。她会在孩子逐渐习惯独立生活的时候,突然对孩子宣布,他的父亲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牺牲了,永远不会回来了。鲁道夫想在爱玛宣布他“牺牲”前,通过写信的方式再为孩子做点什么。信件可以由她负责传达,通信时间和内容都由她控制。爱玛同意了他的要求。

鲁道夫在第一封信里告诉汤姆,他非常想念他,问他有没有按照他的要求,他在信的最后还编造了神秘岛上惊险而离奇的生活。爱玛看到信中有许多男孩感兴趣的新知识,提出要为他写的信付费。鲁道夫拒绝了,说这只是后续服务。

没过几天,鲁道夫收到了汤姆的回信,他得意的报告了他在各方面的进展,还一个劲儿地抱怨“爸爸”怎么还不回家。其中有一段内容再次让鲁道夫潸然泪下。“你出门的时候,我看到你的眼睛里噙着泪水,却没有落下来。我想跟你一样,不让眼泪落下来,因为你说真正的男子汉是不轻易落泪的。现在,我可以让想你的眼泪停留5秒了,但我想让它停留得更久。你的眼泪落下来需要多长时间呢?如果它落下来了,请将那滴眼泪寄给我,因为我想看看爸爸落下来的眼泪和我的是不是一样……”

鲁道夫看到这里已是泪流满面,他给汤姆回信:“我很高兴你学会了忍住泪水……我的眼泪到现在还没落下来,我正努力让它们停留得更长一点。但是,万一哪一天它落下来了,我敢保证它跟你的眼泪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男子汉……”

日子一天天过去。鲁道夫盼望着有一天还可以再见到汤姆,看见汤姆欢欣雀跃地跑过来,搂住他的脖子喊“爸爸”。为此,他每天祈祷,也许上天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

鲁道夫终于收到了爱玛的来信:“明年同一时间,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回家”探望一次汤姆。他为了验证你们的眼泪是不是一样的,将想你的泪水都滴在了一个小瓶里。我想你该回来让你的眼泪也落在瓶子里去,亲眼见见你们的眼泪是不是一样的。”

(选自年3月《小说文萃》,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期待,同时也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B.合同到期后,小说用“轻松”和“沉甸甸”这一充满对立的心理词语分别表现了鲁道夫完成替身爸爸任务后的轻快和与因喜欢汤姆却又不得不离别而带来的伤感。

C.小说中鲁道夫教汤姆刷牙、用冷水洗脸、在喷头下冲澡等细节说明他善于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自理意识,逐步帮助汤姆树立男子汉形象。

D.小说结尾极具艺术张力,言近意远,既照应文章标题,又巧妙地暗示鲁道夫的真情最终赢得了单身妈妈爱玛的爱情。

13.简要分析爱玛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14.请探究文章标题“眼泪”的意蕴。(6分)

(二)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

15.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文化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B.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C.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16.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当的是(3分)

A.“经世致用”的追求,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C.“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D.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

17.中国文人的“桃花源情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积极作用是什么?(6分)

(三)实用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

年1月8日,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ethl/786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