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医疗服务篇

时间:2020/7/9 16:01:15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1.COP.1-医院如何保证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同质化服务?-全员

答:1.不根据病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或费用支付确定病人获得的服务和治疗;

2.病人在每时每刻(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可以获得有资格的医疗从业者的护理和治疗;

3.根据病情需要及严重程度决定分配医疗资源;

4.在全院范围内为病人提供相同服务水准的服务(如:麻醉);

5.具有相同医疗护理需求的患者应在我院内接受同等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

6.当发生费用不够或无法付费时,医院本着先救治后付费的原则,全力抢救患者的生命,以保障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应有的救治。

2.COP.2.2-医嘱有哪些种类?多久之内执行?-全员

答: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口头医嘱。长期医嘱为计划时间的前后1.5小时内执行;临时医嘱中ST医嘱为半小时内执行,其他医嘱为24小时内执行;口头医嘱只有在患者病情紧急而急需进行处理、抢救或手术等无菌操作过程中才允许在场最高级别的执业医师使用。

3.COP.3-有专门制度管理的高风险服务包括哪些?-全员

答:1.诊疗流程中风险较高,如接受手术(胸外科手术、脑外科手术、骨科手术等手术后后患者)、介入、高风险操作检查与治疗的患者;

2.急诊患者,尤其是交通事故或工伤事故的外伤、食物中毒等群体性事件的患者;

3.危重患者,主要指心、肺、脑、肾、肝等人体生命器官出现功能衰竭者,其中最常见的为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也可见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以及各种休克(最常见的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昏迷(脑性和代谢性昏迷等)、依赖生命支持患者;

4.传染病患者;

5.免疫抑制患者;

6.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及血液、血制品的处理、使用和输入者;

7.使用约束具的患者;

8.接受化疗、中深度镇静的患者;

9.老年、残疾人患者,儿童、新生儿患者(其高风险程度比较明显),受虐待或忽视患者;

10.自杀及其他行为紊乱患者;

11.院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

12.疾病晚期的临终患者,是需要进行特别照料的人群。

4.COP.3—病人需要使用约束具时如何处理?—护理人员

答:1.执业医师评估后,方可下达约束医嘱。

2.注册护士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度,有无皮肤摩擦破损及血液循环障碍等情况,选择使用部位及约束具类型(约束带、约束手套、约束衣等)。至少每1小时巡视病人一次,检查约束器具松紧是否合适、约束病人的器具是否安全、约束措施是否恰当、病情是否允许终止约束等情况,并记录在《身体约束及翻身观察记录单》。护士评估可以解除约束时,要通知医生检查病人,由医师决定是否解除约束。

3.做好记录,包括约束的原因、时间,约束带的数目,约束部位,解除约束时间,执行人等,并严格交班。

4.使用约束具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如果患者/家属拒绝使用约束具,须在病历上注明拒绝原因,必要时由患者/家属签字。

5.COP.3—谁决定就诊者使用约束具?/约束医嘱由何人进行开具?—医护人员

答:医生。

6.COP.3—由谁执行约束医嘱?—护理人员

答:护士。

7.COP.3—患者约束医嘱如何更新?—医护人员

答:患者约束的医嘱为24小时内有效,当约束时间超过24小时时,医生会重新开具医嘱。

8.COP.3—护士是否可以自行开具约束医嘱?例如特殊情况下患者躁动时是否先上约束?有无明确规程?—护理人员

答:不可以。

9.COP.3—使用约束具的就诊者如何进行评估?用约束器具患者多久巡视一次?—护理人员

答:责任护士按医嘱使用约束措施,护士要加强观察,至少每1小时巡视病人并记录一次,检查约束带否合适、约束病人的器具是否安全、约束措施是否恰当、病情是否允许终止约束等情况。

10.COP.3—约束具使用培训(多久培训一次?谁提供培训?)如何对培训进行考核?—护理人员

答:半年培训1次、医务部和护理部培训、书面考试及病历检查。

11.COP.3—何时解除约束带?多久松一次?约束具有效期多长?—护理人员

答:患者约束期间,护士会定期评估,并评估患者是否仍然存在约束的指征,当患者约束指征消失时,护士会告知医生,由医生评估确定患者可以解除约束后,开具医嘱,才可解除。约束患者约束期间至少2小时需松解一次。患者约束的医嘱为24小时内有效。

12.COP.3—使用约束器具的患者想上厕所,护士如何知道的?—护理人员

答:约束期间护士至少每个小时都会评估患者约束松紧是否合适,约束是否安全,并寻问患者的需求。

13.COP.3—是否有相关约束知情同意书签署?有无相关文件制度?签知情同意书时间?保护性约束的风险有哪些?—护理人员

答:有签保护性约束具使用知情同意书,制度《保护性约束评估及处理程序》,签署时间在医嘱之前,风险有局部皮肤坏死、软组织损伤、心理创伤。

14.COP.3.1-病情变化早期恶化指标?-全员

答:体温:<35℃,或突然升高>39℃。

呼吸:新生儿>次/分,0-1岁>40次/分,1-4岁>35次/分,4-14岁>30次/分或<20次/分;成人>29次/分或<8次/分。

心率:新生儿>次/分,~1岁>次/分或<90次/分,1-5岁>次/分,<80次/分,6-14岁>次/分,<60次/分成人脉搏<60次/分或>次/分,出现间歇脉、脉搏短促血压:新生儿血压平均压<孕周数,1-12月收缩压≤70mmHg,2-9岁收缩压≤70+年龄*2成人舒张压持续高于95mmHg以上或收缩压持续低于90mmHg以下或血压时高时低。

经皮氧饱和度下降时出现检验检查明显异常或危急值如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功能、严重心率失常。

夜间突然胸闷、气促、咳嗽、神志改变、阵发性呼吸困难。心肺功能不全病人多采用端坐或半卧位;

发热初期的病人一般爱屈膝抱胸,缩成一团,被子紧缠在身上;意识障碍或休克状态时则表现为被动体位,四肢松软或僵硬,直挺,头颈过度倾向一侧或肢体搭在床沿。

15.COP.3—压疮的预防措施?—护理人员

答:1.保护受压部位,尤其是骨突处的皮肤。

2.高度危险及非常危险患者应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装置,低度危险及中度危险患者依病情及患者意愿选择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装置。

3.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避免受大小便、伤口渗出液、汗液等浸润。

4.适当保持患者皮肤处于温润状态,避免皮肤干裂。

5.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避免拖、拉、拽、推患者。

6.根据Braden评分及患者情况,定时翻身。

7.遵医嘱加强患者营养支持。

8.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

9.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指导/协助其进行肢体被动活动。

10.交接班时注意检查患者全身皮肤情况。

11.必要时,请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协助处理。

12.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使其共同参与压疮预防。

16.COP.3—压疮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护理人员

答:1.对住院期间发生压疮,责任护士应及时报告站护士长并于8小时内填写《住院患者压疮报告单》。

1.1.对2期及以上分期的压疮还应根据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上报,并请伤口/造口/失禁管理团队成员现场查看、认定是否为难免压疮,并提出改进及处理意见,科室有效落实好处理措施。

1.2.不良事件管理小组根据不良事件管理规定对事件进行定性。

2..对带入压疮,责任护士应8h内填写《住院患者压疮报告单》,按压疮护理常规落实好防治措施,必要时请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协助处理。

17.COP.3—压疮风险评估中危患者的的处理措施?—护理人员

答:根据压疮风险评估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启用压疮风险警示标识,保护受压部位,尤其是骨突处的皮肤。依病情及患者意愿选择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装置。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避免受大小便、伤口渗出液、汗液等浸润。适当保持患者皮肤处于温润状态,避免皮肤干裂。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避免拖、拉、拽、推患者。根据Braden评分及患者情况,定时翻身。遵医嘱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指导/协助其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交接班时注意检查患者全身皮肤情况。必要时,请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协助处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使其共同参与压疮预防。

18.COP.3—压疮风险评估高危患者的的处理措施?—护理人员

答:高度压疮风险患者及非常危险患者均为压疮高危患者,启用压疮风险警示标识,具有高度压疮风险患者,每天评估一次;非常危险的患者,每班评估一次,并根据压疮风险评估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保护受压部位,尤其是骨突处的皮肤。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装置。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避免受大小便、伤口渗出液、汗液等浸润。适当保持患者皮肤处于温润状态,避免皮肤干裂。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避免拖、拉、拽、推患者。根据Braden评分及患者情况,定时翻身。遵医嘱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指导/协助其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交接班时注意检查患者全身皮肤情况。必要时,请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协助处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使其共同参与压疮预防。

19.COP.3.2-心肺复苏流程?-全员

答:1.评估现场环境安全,让围观者让开;

2.轻拍患者肩膀,并在其耳边大声呼唤,检查反应和呼吸,最短5秒,最长10秒;

3.大声呼救,请人拨打监控室电话(),告之详细位置,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如为14岁以下儿童需另行说明),并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仅对成人);

4.检查颈动脉博动,最短5秒,最长10秒;

5.无颈动脉搏动即刻移除患者衣物开始胸外按压;

6.将手放置于正确的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进行第一轮按压;

7.给予30次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cm,儿童大约5cm,频率:不少于次/分,即30次按压在约18秒以内完成),每次按压要保证胸壁充分回弹;

8.仰额提颏法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每次均有胸廓起伏);

9.以30:2进行按压:通气;

10.院内应急小组成员携带抢救箱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

20.COP.3.2-医院如何组织急救?医院的急救号码是多少?如何呼叫抢救小组?-全员

答:医院监控室全院呼叫系统来组织急救,当出现急救事件时,护士拨打广播报出呼叫代码,(如为14岁以下儿童需另行说明),各科室即刻启动5分钟急救程序,呼叫急救小组到位(如为14岁以下儿童需另外呼叫儿科二线值班医师到急救现场)。

21.COP.3.2-急救的正确呼叫语句是什么?

答:急救正确呼叫代码是:地点+被抢救人员身份(成人、儿童、孕妇等)+。

22.COP.3.2-发生病人心脏骤停如何呼救?/你给病人药后发现患者不省人事怎么办?-全员

答:呼叫人员拨打(14岁以下儿童需特殊说明)并行BLS,启动5分钟急救程序。

23.COP.3.2-CT室出现意外,病人需要气管插管、复苏,怎么办?-全员

答:发现者立即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复苏,并呼救(如为14岁以下儿童需另行说明),医院监控室马上广播,启动5分钟急救程序并呼叫急救小组到位,14岁以下儿童由儿科二线值班医师负责抢救,其他急救小组负责协助抢救。

24.COP.3.2-知道如何使用除颤仪吗?科室有5分钟急救的演练记录吗?-全员

答:知道,(会实际操作)有演练记录。

25.COP3.2—护士怎么知道呼吸机参数设定是合理的?—护理人员

答:医生在病程中会记录呼吸机的参数设定情况,并设置报警值,护士每班需根据参数记录查看参数设定情况。

26.COP3.2—护士在呼吸机方面的职责?—护理人员

答: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并负责定期核对参数设置。

27.COP3.2—护士怎么知道如何操控呼吸机?—护理人员

答:知道识别各项报警及处理故障报警

28.COP.3.3—护士在输血安全管理方面有什么要求?—护理人员

答:(1)医生开出输血医嘱后,按照输血闭环,护士核对医嘱并在抽血试管上粘贴抽血条码,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携带抽血试管至患者床边,PDA扫描患者腕带核对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住院号、性别、科室和诊断并采血,做到单人、单管、单次,即采取血样一次一人。医务人员或标本送检人员将血样送至输血科。

(2)取血时,取血人员与输血科工作人员或接血人员与送血人员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共同核对患者与供血者相关信息:三查:血液有效期、血液质量、血袋有无破损,十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供血者条形码、血液种类、血液数量,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名取血。

(3)输血前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采用反问姓名+出生年月日的方式,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三查即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血袋有无破损;十对即对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条形码、血液的种类、血液数量,PDA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同时护理记录自动插入输血执行时间、执行者姓名。

(4)输血前先输少量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

(5)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生输血反应等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6)在输血开始、15分钟、1小时、结束、结束后4小时五个时间段必须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评估是否有输血反应,并书写护理记录,说明输血过程的情况,并做好交接班。

(7)输血完毕,血袋应放入粘贴有预回收条码的医疗垃圾袋送输血科保存24小时。

29.COP.3.3—血液中是否可以加入药物?—全员

答: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生理盐水。

30.COP.3.3—输血速度如何?—全员

答:1.红细胞:应在离开2-6℃的贮存温度后30分钟内开始输注,一袋血要求4小时内输注完毕(如室温温度过高,则应适当缩短时间)。一袋血4小时内未输注完毕应废弃。

2.血小板:保存温度为20-24℃,收到后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每袋血小板应在40-60分钟内输注完毕。

3.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融化后应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对成年患者来说,ml新鲜冰冻血浆应在30-40分钟内输完,2单位的冷沉淀应在10分钟内输完。

4.有多种血液成分需要输注时,应优先输注血小板。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尤其是开始输血的15分钟内要慢,红细胞约1-2ml(20-40滴)/min,血浆约2-5ml/min,然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31.COP.3.3—取回的血液在输入前要加温吗?/输血前是否对血液进行加温?复温时间长度在制度中有规定?—全员

答:输血一般不需加温,特殊情况需要(如大量输血)只能使用医用血液加温仪进行。加温后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应尽快输注,不得再次放贮血冰箱保存。

32.COP.3.3—如就诊者发生可疑输血反应,怎么办?/如果病人输血后发生高热等反应,如何处理?如果病人持续寒战如何处理?—全员

答:如出现可疑输血不良反应,应暂停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及时对症处理,并在病历中有所记录,医院OA填报“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33.COP.4—如何保存患者家属或其他人员提供的食物?—临床医护人员

答:难以保存,患者家属或其他人员提供的食物,要在2小时内吃掉,以防食物污染。

34.COP.7-安宁疗护服务的重点的流程?-全员

35.COP.7-安宁疗护的定义?-全员

答:安宁疗护,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经过积极治疗无效的终末期患者进行适当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36.COP.7-安宁疗护服务的重点是什么?-全员

答:为患者创造舒适环境、缓解不适症状,同时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倾听患者/家属,提供机会让他们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意愿;尊重患者/家属的需要;尊重患者/家属的信仰、价值观、意愿;对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心理、情感、宗教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做出反应;谨慎处理器官捐赠等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ethl/778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