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症状识别及家庭护理
1
一、体温调节及体温升高的原因
1、正常体温的调节。
(1)体温由大脑中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分两部分。
①产热:主要由肌肉和肝脏代谢活动(比如寒冷环境下,肌肉不由自主的抖动)。
②散热:通过皮肤和肺。
(2)在正常温度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
(3)环境温度超过35℃时,机体的散热能力则超负荷,核心温度可上升。
2、体温升高的原因。分为两点,二者临床意义和处理均不相同。
(1)发热:体温升高同时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升。“fever发烧”
(2)过热:体温升高而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正常。“hyperthermia中暑”
(3)发热原因:
①内源性致热性细胞因子,进入血液,被运送到下丘脑前部,诱导前列腺素类的合成增加。大脑中的前列腺素使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升高。退热药的机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促使外周血管扩张、出汗,通过增加散热过程而达到退热作用。
②体温调定点升高后,体温调节中枢认为当前体温过低。此时身体会启动一系列反应使体温升高到新调定点,增加代谢率以及肌肉活动引起产热增加,表现为主观怕冷(畏寒)、寒颤。减少皮肤灌注从而使散热减少,手脚冰凉。症状会持续到体温一直上升至获得新调定点下的新平衡。一般来讲,温度超过41℃罕见,多存在覆盖过多或者环境温度过高。
3、发热不是疾病。发热只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
(1)导致发热的疾病种类繁多,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发热是机体自身的防御反应。
(2)热度高不反映疾病的严重性。
(3)发热本身不会烧成肺炎、脑炎。是由病原体引发。
4、发热的利与弊。
(1)益处。
①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
②增强免疫功能。
③部分益处在接近40℃时会逆转。
(2)危害。
①代谢率、氧消耗、二氧化碳产生增加。
②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负担增加。
③感到不适。
④对正常的儿童,这些不适后果轻微。
⑤对休克儿童、肺部或心脏疾病的儿童,加重心肺负担,可抵消发热带来的免疫获益。
体温调节及体温升高的原因
2二、体温的测量
1、不同位置的发热温度。
(1)肛温:≥38℃,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禁忌测肛温。
(2)腋温:≥37.5℃
(3)耳温:≥38℃,鼓膜温度为核心温度。
(4)口温:≥37.8℃,儿童不建议,6岁以上考虑。
(5)各机构的标准有一定差异。
(6)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
(7)禁止使用水银温度计。有破碎风险,汞暴露挥发导致持久的身体损害。
(8)耳温枪(鼓膜红外反射温度仪)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耳道弯曲、耳道堵塞等影响测量效果,对发热新生儿或小婴儿不适用。
(9)额温枪(红外线接触前额温度计)。测量由颞动脉产生的热量,其准确度会受到出汗或血管变化的影响。
体温的测量
3
三、退热药的使用和物理降温
1、退热药的作用。
①目的:让孩子舒服,退热,缓解疼痛。
②对患有心肺等基础疾病的孩子,减轻心肺负担。
2、退热药的选择:儿童可安全使用的退热药只有这两种。不推荐联合使用,不推荐交替使用。脱水、尿少避免服用退热药。
(1)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
①中国指南:适用于2个月以上。
②美国儿科学会:3个月以上。
③每次10-15mg/kg,4-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24小时不超过5次。
④过量服用有肝毒性。
⑤G-6PD酶缺陷孩子不首选。
(2)布洛芬(美林)
①适用于6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孩子影响肾脏。
②每次10mg/kg,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一日最多4次。
③频繁吐、泻时避免服用。
(3)退热栓。适合高热不适,经口给药困难的情形(比如频繁呕吐,而不是拒绝吃药的情况)不首选。
①不刺激胃肠道。
②栓剂吸收不经过肝脏
③直肠给药的退热效果不优于口服给药,剂量相同的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和直肠给药的退热效果无差异。布洛芬直肠给药的利用度只有口服给药的63%。
④栓剂剂型固定,不便精确给药。
3、不要使用的退热药
(1)阿司匹林。和致命的Reye综合征密切相关,18岁以下禁用。除非个别疾病(川崎病)。
(2)糖皮质激素(比如地塞米松),抑制免疫反应。
(3)不要肌注退热药:①赖氨比林,进入体内会转化为阿司匹林。②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有致血液病(粒细胞减少症、骨髓抑制等)风险。
4、服用退热药的时机
(1)中国指南:①≥2月龄。②肛温≥39℃,腋温38.2℃。③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
(2)目前国际上,没有具体的超过多少度就必须服用退热药的规定。
①基于发热时状态判断:烦躁不安、十分不适,可考虑服用。
②睡眠时热高,不建议喊醒服药。
(3)退热药不会降低热性惊厥的复发风险。
(4)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还是布洛芬,60分钟内应会观察到反应,3-4小时达到反应峰值。
(5)如果服用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3-4小时后,温度仍较高,且儿童不适无明显改善。可尝试更换药物。
5、何时可以物理降温
(1)同时使用退热药和物理降温的指征:
①体温升高原因不明确(有中暑可能)。
②发热合并中暑,如包被过多、低血容量或应用阿托品等药物引起的。
③潜在神经系统疾病。
6、对感染引起的发热,不推荐“物理降温”
(1)全球各大医疗机构以及经典儿科学教材均不推荐物理降温。①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AP、英国NICE、澳大利亚NSW、加拿大儿科学会CPS。②《尼尔逊儿科学》、中国年最新指南。
(2)物理降温,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
(3)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
(4)更不推荐冰水或酒精擦浴方法退热。
(5)不要使用退热贴、冰枕。
7、过热,是指不伴随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变化的异常体温升高。产热超过机体散热能力。
(1)临床特征:
①热环境暴露史或干扰正常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应用史。
②皮肤干燥发烫。
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
④过热可迅速导致死亡,体温大于41℃时即开始产生不良效应。
(2)服用退热药无用,需物理降温。
8、医院
(1)随时都可以就医,就医≠滥检查、滥用药。
(2)表现:①苍白(或热退后)。②萎靡、嗜睡(或热退后)、烦躁、激怒。③颈部僵直,头痛。④严重咽痛、耳朵疼痛。⑤不愿吸吮或进食(或热退后)。⑥抽搐。⑦反复呕吐腹泻。⑧不明原因皮疹。⑨持续发烧不退。⑩体温反复超过40℃。?有脱水现象,眼窝深陷,眼泪少,小便少。?三个月以下孩子的发热。?曾在非常热的地方呆过,比如过热汽车里。?有免疫系统疾病。?当家长十分无助时。
9、何时输液?
(1)何时需要输液:①患消化道疾病,不易吸收药物。②昏迷或呕吐不能服药。③病情严重需要迅速用药时。
(2)普通感冒发热没必要输液。
(3)轻、中度脱水没必要输液。
(4)严禁静脉输注任何中成药(喜炎平、穿琥宁、炎琥宁、热毒宁…),副作用非常大。
退热药的使用和物理降温
4四、常见导致发热的疾病
(一)普通感冒
1、病毒感染。(1)低龄儿:发热、鼻塞、烦躁、呕吐、腹泻。(2)年长儿童:发热、鼻部或咽部干痒、鼻塞和肌肉酸痛。(3)通常持续时间:1周。(4)10%的儿童持续2周。(5)鼻腔分泌物变黄或变绿和粘稠度的改变,在病程中常见,并不意味继发细菌感染或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2、普通感冒的无用治疗:
(1)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
(2)抗病毒:对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效。
①利巴韦林(病毒唑)、阿糖腺苷被广泛滥用。
②奥司他韦正在被滥用。
(3)维生素C:无效。
(4)补锌:无效。
(5)中成药:无效。不要静脉使用中成药,副作用大。无证据证明口服中成药有效。
(6)按摩、推拿无效。
3、普通感冒的无用治疗:
(1)鼻塞:①不要使用含有药物滴鼻剂(麻黄碱等缩血管药)。②不要使用复方类感冒药(小儿氨酚黄那敏、护彤、艾畅等)
(2)咳嗽(鼻涕后流,或者病毒感染导致的呼吸道症状):
①不允许使用止咳药、镇咳药(右美沙芬,复方福尔可定)
②不要使用抗组胺药(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③不要使用支气管扩张药(易坦静)
(3)4岁内的孩子不要使用感冒药。儿童尽量不要使用复方类药物。
4、普通感冒时
(1)鼻塞:可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
(2)咳嗽:①≥1岁儿童,蜂蜜对于夜间的咳嗽略有缓解作用。②≥6岁儿童,止咳锭剂或硬糖。
(3)环境湿化。
(4)休息。
(二)流感
1、传播迅速(空气飞沫、接触)。
2、发热、寒战
3、头痛、全身疼痛、疲倦
4、咽痛、干咳、鼻塞
5、并发症严重
6、治疗:①奥司他韦(最好有确诊流感的证据,48小时内服用效果佳)。②卧床、保证水的摄入、易消化饮食。
7、接种疫苗可预防部分流感病毒感染。
8、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三)幼儿急疹
1、人类疱疹病毒6或7感染,部分孩子可发生两次幼儿急疹。
2、患病高峰:7-13个月,9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
3、临床特点:发热3-5天(平均3.8天),热退后出疹,可持续3-4天。
4、其他症状:①眼睑水肿。②前囟隆起。③咳嗽、腹泻、惊厥。④退热后体温偏低,甚至低于36℃。
(四)川崎病
1、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全身小血管炎症。
2、临床表现:①不明原因发热,持续5天或更长。②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充血,口唇发红干裂,杨梅舌。④手足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脱皮。⑤躯干多形红斑。⑥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3、诊断标准:(1)经典标准必须具备:发热不少于5日。(2)并有临床表现至少4种,且不能被其他疾病解释。(3)如只满足5条标准中的一部分,需使用其他检查来辅助诊断(不完全川崎病),化验检查,心脏超声心动图。
(五)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1、口痛,拒食,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一周左右自愈,传染性强,EV71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更易出现并发症: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
2、支持治疗:(1)咽痛剧烈可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2)口腔溃疡导致吞咽疼痛时,可以吃冷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疼痛。确保摄入足够的液体,以免脱水。
3、不要使用的药物
(1)不要使用任何中成药,不要口服以及静脉输注任何中成药。
(2)不要使用口腔喷剂,开喉剑喷雾剂、利巴韦林喷剂。
(3)不要使用外涂擦剂:康复新液
(4)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奥司他韦、阿糖腺苷、更昔洛韦。
(5)不要轻易根据血常规就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而使用抗生素、
4、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
(1)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常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人与人传播
(2)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接触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进行传播:唾液和鼻涕
(3)手足口病可通过水疱液传播
(4)手足口病患者在生病第1周传播的可能性最大,症状消退后,病毒仍可在患者体内存活数周甚至数月。
5、重症手足口病的特点。重型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或死亡)与以下有关:①年龄偏小②发热持续3日或以上③嗜睡④呕吐⑤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
6、手足口病疫苗:
(1)灭活疫苗
(2)仅能预防肠道病毒A71(EV71型)病毒
(3)是目前唯一可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
(4)需接种2剂(6月龄起接种,间隔1个月)
(5)中国CDC建议,接种对象为≥6月龄易感儿童,尽早接种。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尽早发挥保护作用。①北京科兴:6月龄-3岁儿童②武生:6月龄-3岁儿童③中研:6月龄-5岁儿童。
(六)热性惊厥
1、热性惊厥:
(1)年龄依赖性和自限性(6岁后不再发作)。
(2)体温>38℃,多在起热的24小时内,(超过24小时考虑脑炎)。
(3)一般不超过15分钟,对数10分钟内缓解。
(4)复发率30-35%。
(5)97%预后良好。
(6)退热药可促进散热,不能抑制产热过程①退热药不能阻止体温上升或提升导致惊厥发作的温度阈值②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2、热性惊厥的家庭处理:
(1)孩子置于地板或床上,远离坚硬和锐利的物体,保持呼吸道通畅。
(2)把孩子的头扭向一侧,确保口水或呕吐物可以顺着口角流出。
(3)不要往孩子的嘴里放任何东西(孩子不会咬伤自己的舌头),不要撬嘴(可损伤牙齿或牙龈,甚至导致口腔大出血)。
(4)不要摇晃孩子。
(5)不要掐人中。
(6)如果惊厥持续超过15分钟,呼叫。
(7)惊厥结束后就医。
3、家长应该了解:
(1)不存在一劳永逸的避免患病的手段,除了疫苗。
(2)不要相信特殊食品、药品、保健品能提高所谓的“免疫力”。
(3)生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事件,家长要坦然面对,①孩子平均每年7-9次感冒是正常频率,②10-15%的孩子每年有12次感冒。
(4)搭配合理的膳食,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勤洗手。
4、体温升高的家庭处理流程。
常见导致发热的疾病
5五、讲师结语
家长应该做些什么?不随便吃药、不折腾孩子≠什么都不做。
(1)观察
①记录发热模式(起热、热峰、退热时间)。②记录其他症状出现的时间(皮疹、咳嗽、腹泻)。③注医院就诊的体征。
(2)家庭护理
①确保孩子足够休息,停止上学。②流质、清淡饮食,提供足量液体,让孩子自己决定吃多少。
(3)保护其他孩子
①不要让发热孩子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或上学。②家庭自我隔离。
严虎大大寄语
6六、得得麻麻心得
这节课我听了3遍,才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ㄒoㄒ)/~~
结合这节课程,回顾了得得第一次发烧。5月22日,得得8个月龄,在打疫苗一周后的晚上开始发烧。连续4天,都是晚上发烧,38-39度,白天退烧,食欲稍差,但是精神状况良好,全天伴随咳嗽。去医院前,考虑过出疹子、疫苗后反应、积食、感冒。医院开了“百蕊颗粒”,主治清热消炎,止咳化痰。医院开了“愈酚甲麻那敏颗粒”“环酯红霉素干混悬剂”“氨溴特罗口服溶液”,主治感冒咳嗽等。两次都没有开退烧药。发烧期间,给得得推拿了两次,帮助排汗退热。晚上发烧的时候,我和爸比给得得用温水擦身上,也用过退热贴。体温计前后用了4~5款,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额温枪…因为没有标准值,很难判定哪个更为准确。
宝宝发烧并不是疾病,而是宝宝自己在与体内的小恶魔做斗争,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很多,找到病因,对症下药。爸爸妈妈们不用慌张,悉心照料就可以。
最后~。祝愿所有的小宝贝们健康快乐。
得得麻麻说
复旦大学儿科学博士-严虎大大白癜风影响力人物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那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