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地儿科急诊均处于严重超负荷运转状态。家长着急,医生着急,医院着急,政府也着急。病急乱投医,主管部门被迫要求儿科医务人员长时间加班加点,并培训和调集内科医师去儿科救急。
后者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前者更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因为这种做法肯定会加剧儿科医生的流失。
今天儿科医生的严重短缺的困局,原因很多,比如儿科医生工作风险高待遇低,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今天儿科医生的极度短缺,是19年前一项改革举措的后遗症—-或者说恶果。
年,全国高校改革大潮中,医科大学的儿科专业成了改革对象。有关部门以专业划分过细,应该与国际接轨为由,取消了医科大学儿科专业。
据说,当时有人质问:内科外科妇科都没有单独列专业,为什么儿科要单独招生?
这个质问听起来很有道理。是啊,既然内科外科妇科医生都可以由临床医学专业培养,那儿科医生当然也可以由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而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知识面更广,基础更牢固。
于是,儿科专业就这么被很有道理的取消了。
然而,现实是冷酷无情的。毛爷爷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听起来很有道理的事情,在现实中检验一下是否还是那么有道理呢?
有人统计过,儿科专业取消后16年时间,中国儿科医生仅仅增加了五千人。
一场波及全国的儿科医生荒终于爆发了。
医院儿科门口的长龙和家长们愤怒的指责。在各方的竭力呼吁下,年,停招18年的儿科专业终于恢复招生。
培养一个能独挡一面的合格儿科医生,至少要5年本科培养再加5年临床实践。如果运气好的话,大概年以后,中国的儿科医生荒大概会开始缓解—-也仅仅是缓解而已。
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错不改错,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可怕的是我们一次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我不是官员,我当过的最大的官是语文课代表。但是,我觉得,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应该是这样子搞法:有全面的科学评估,有充分的效果反馈,有坚决的纠错机制。
取消儿科专业,有没有全面的科学评估?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当时取消的理由,是“专业划分过细,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或者说向欧美看齐,是我们很多医改决策者的依据。在很多人心中,只要和国外不一样的,那肯定是错的。外国人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那就说明刀叉比筷子更先进。
他们忘了想想,为什么当初的制度设计者,要刻意做出一个和国际不接轨的安排。
“内科外科妇科不用单列专业,为何儿科要单独招生?”这话本应该是疑问句。
如果它当时是个疑问句就好了。
如果是个疑问句的话,决策者就会去寻找答案,就会明白最初设计者苦心孤诣的安排:儿科风险高难度大收入低,对医生没有吸引力,需要为儿科单独设立一个输血管道,以免出现儿科医生的短缺。
可惜,这话在当时是一个质问句。在与国际接轨向欧美看齐的热情和执念下,没有人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当初的设计者为什么要单独设立儿科专业,没有人去想想为什么在医学人才培养上会有这样一个中国特色。
于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出台了。
但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能保证每一个改革决策都正确。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效果反馈机制和纠错机制。
这个错误,如果被及时纠正的话,本不至于酿成今天这样的恶果。
而且,这个错误本来是不难被发现和纠正的。
中国施行执业医师考试制度后,每年的各专业考生数量和各专业执业医生数量,都是非常容易查到的。这个数据,每年都清楚准确的摆在我们各级管理部门领导面前。而且,这个数据,与五亿人拥有家庭医生这样的数据相比,应该是决策者能看到的难得的准确数字了。
儿科专业取消16年,中国儿科医生数量仅仅增加了五千人。
罗马不是一天拆掉的。
中国的儿科医生荒,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这个问题,经过了近二十年的积累,才在最近几年爆发,成了一场灾难。而在这近二十年时间里,每一年的数据和报表都在清晰明确的告诉我们的决策者这个灾难的积累程度和迫切程度。
(此处删除二百字)
去者不可复,来者犹可追。
我们现在出台的一个个和国际接轨的改革举措,有没有全面的科学评估?有没有反馈和纠错机制?
改革,不可任性!
苹果赞赏请长按识别白癜风怎么治疗好北京治白癜风那里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