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生病,最考验爸爸妈妈的心理承受力啦!医院,像进考场一样紧张不安。有人说,排队半小时,看病5分钟。5分钟很关键,孩子照料人提供的信息,会影响医生的诊断,信息错误,会延误病情的哟!
有的麻麻,孩子生病时太焦虑,和医生反馈病情时巴拉巴拉说一堆,没两句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医生一问三不知,还要打电话问孩子的看护人,有的看完医生,回到家才想起来,还有些问题没有问医生,或开的药家里还有……
怎样利用这关键的5分钟,有效和医生沟通呢?
儿科专家为你总结了一套带孩子看病的“攻略”,让孩子少遭罪:
反馈病情,划重点
如果不是你照看孩子,请在就医前详细和照料人沟通孩子的病情,避免医生问时,含糊不清或者不知道。
做到客观地反映孩子的病情,不隐瞒、不夸大。
以孩子发烧,咳嗽为例,你需要重点了解这些信息:
孩子体温多少(排队挂号时,可提前量温度)?
烧几天了?(不要说从周几烧的,医生没时间给你计算天数)
体温最高多少度?
咳嗽吗?咳得频繁吗?白天咳得厉害还是晚上咳得厉害?
喘不喘?是否有痰?是否呕吐?
还有其他的症状吗?(比如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肚子疼?)
食欲、精神怎么样?
大小便是否正常?
正确对待化验
有的爸爸妈妈对化验排斥、有误解;也有的爸爸妈妈无论大病小病动不动就要求化验,化验有没有必要做?得看医生的诊断。不迷恋,不抵触,科学对待就好。
儿科专家崔玉涛给家长建议:
你必须清楚,化验检查都是辅助作用。
某些情况下化验可能不准确,比如发烧了不要马上验血,因为身体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反应;
不要因为孩子头上出汗就去查孩子是否缺钙,孩子的皮肤跟成人不一样,只在腋窝、腿窝、头部容易出汗,完全是正常现象。
孩子有缺钙的症状了才是缺钙,好好的孩子去查什么呢?
输水/吃药需谨慎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输液对孩子有伤害,但又急于让孩子好起来,貌似输液更让爸爸妈妈安心。
偶有一次,孩子拉肚子止不住,实在太心疼,强烈要求输水,还被医生训斥了一顿!
央视曾做过调查,人体内部本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血管扎个洞,让药物随着血液运行到五脏六腑,会给内脏造成很大的损伤。特别是让肾脏产生极大的负担,因为肾脏就是负责过滤的,长时间挂水会造成肾衰竭。
因此,静脉是一种全身治疗,应该严格限制,越少越好。
对于吃药,一定给医生交代清楚,孩子有无药物过敏。吃药时,看清楚医生写的药量及服用注意事项。
另外,有些爸爸妈妈在孩子生病时,盲目给孩子吃药或者看过医生后,觉得孩子症状减轻,就私自停药,医生提醒,一定要遵医嘱!千万不要自以为是。
药到不会马上病除,病程是一条曲线
我们时常这样问医生:
已经吃药了,怎么还没见好啊!
其实,疾病都有一个恢复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
可能表面的症状消失了,往往不是真的恢复了健康,不要认为以最快的速度将孩子的疾病控制住的治疗方法是最好的,也许现在是最佳,但若干年以后,反而会出现后续问题,影响到孩子的远期健康。
很多麻麻见不得孩子发烧、咳嗽,希望孩子马上就能好,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比如孩子现在发高烧,一个静脉注射后十分钟可退烧的药,一个口服30分钟退烧的药。
你会选择哪个?第一个治疗方案就算是见效快的,但烧退下来了,静脉注射中带来的后续问题可能会慢慢显现。
另,不超过38.5摄氏度不要着急给孩子吃退烧药,打针,所有的退烧药都只是让体温退下来,并不能杀灭病菌,反而对身体有损伤。
几点小提醒给孩子看病时,请仔细听医嘱(饮食及护理事宜)。
复诊时,尽量带着病例和药;
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
切记,不要频繁地更换医生;
孩子生病期间,给孩子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饮食要清淡。
家庭成员之前不要互相埋怨,因为毫无意义。
延伸阅读天热,孩子不吃饭、吃的少?!看这里……
2岁孩子吹空调险些丧命!
你还这样管控孩子玩手机?!太out了……
假期里孩子在这些方面最容易出事故!
家有9月份入园的娃儿,这些事儿再不做就迟了!
妈妈会不会花钱,孩子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3岁女孩玩滑梯竟严重烫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