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

时间:2021/6/7 12:19:31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指南于年9月5日进行了发布。

对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方面,指南继续沿用了版的诊断驱动治疗模式,包括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和目标治疗,是一个全链条无缝隙的管理策略。

01

预防治疗

预防治疗包括初级预防和再次预防,初级预防推荐的真菌药物:(1)对于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推荐泊沙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2)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推荐泊沙康唑、米卡芬净、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

再次预防推荐抗真菌药物首选既往抗真菌治疗有效药物,剂量与初级预防相同,多采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或两性霉素脂质体等。

02

经验性治疗

指南对经验性治疗的定义、适用人群和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经验治疗以持续粒缺发热且广谱抗生素治疗4-7天无效作为启动治疗主要标准。推荐适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IFD)高危患者。目前可选择的药物有卡泊芬净、脂质体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和伏立康唑。对于已经接受广谱抗真菌药物预防的患者,在需要启动IFD经验治疗时的药物选择仍不明确,一般推荐换用其他类型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

03

诊断驱动治疗

诊断驱动治疗推荐用于IFD低危患者,诊断驱动治疗的药物选择原则可参考经验治疗。

04

目标治疗

IFD的目标治疗是指患者达到临床诊断或确诊IFD标准时进行的抗真菌治疗。血液病患者目标治疗的重点仍然是念珠菌和曲霉菌这两大块。

此外,指南还增加了体外药敏试验,目的是为了检测获得性耐药,避免或减少临床治疗失败;以及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TDM),有助于减少抗真菌预防或治疗的失败率。

——

拓麦

拓麦直通车

直击现场贯通前沿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ethl/1092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