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但往往越常见,越容易走进惯性思维的陷阱,稍有不慎就会漏诊、误诊。
病例分享
患儿,男,2岁,因「呕吐2天」入院。否认异物食入、不洁饮食及特殊家族病史。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日4~5次,呈非喷射状,无发热,不伴有咳嗽、喘息,无腹泻等伴随症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好,发育可,无脱水貌,心肺(-),腹软,稍胀,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1cm可扪及,质软,边缘稍钝,脾肋下未及,全腹未扪及包块。肠鸣音稍活跃,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面对这样一个呕吐的患儿,你的诊断考虑什么?会如何处理?首诊医生首先考虑「胃肠炎」,予口服药物治疗,按照常规思路给患儿开了检查,腹部彩超、血常规、CRP、尿常规、血糖、大便常规+潜血未见异常,生化、胸片等未见明显异常。同时,患儿呕吐未见缓解,精神较前萎靡。如何诊断?
诊断似乎陷入了胶着。接诊医生再次梳理诊断思维。患儿是学龄前儿童,除了呕吐无其他伴随症状,结合血常规未见异常,感染可能性不大;再次查体除了精神稍萎靡外,亦未见明显阳性体征,结合其他辅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少见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腹型)、心肌炎等暂无依据。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史,代谢性疾病、中毒,喂养不当等都可基本排除。难道只是胃肠功能紊乱?正在这是,家属小声的争吵吸引了医生的注意力:「才买的手链说丢就丢了,太丢三落四了」。一语惊醒梦中人!虽然前面家属已否认有异物食入,但患儿为学龄前儿童,仍需警惕,再次询问排便情况,家属诉近2日仅有1次排便,量少,手链丢失时间和孩子大便次数减少时间吻合。再次说明病情后,予查腹部立位片:此时,患儿开始出现腹痛及哭吵不安,考虑可能出现异物所致肠梗阻后予紧急送往小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回顾病史,如果接诊医生没有清晰的诊疗思维,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这种缜密的逻辑推理,书本的帮助有限,往往是通过临床海量的病例训练出的实战思维。如何才能学到这些书本上没有的临床实战思维?—广告—丁香公开课诚邀浙大、复旦儿科专家匠心制作《儿科医生必备:4种急症快速诊断与处理》手把手教你搞定急症诊疗!??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