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儿科医生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答案

时间:2021/1/30 15:07:06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中国儿科医师短缺的情况不仅一直存在,并且他们的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年,平均每千个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来为他们治疗,换言之,面对中国2.2亿14岁以下的儿童,儿科医师的数量只有9.6万。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共报告了全国起严重的医疗暴力行为,名医护人员受到了攻击,甚至有几位儿科医师因患儿家属的殴打致残疾或死亡。

在儿科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常年劳累,并且儿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许多。近年来,儿科医师辞职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

医院儿科,医院儿科医生护士的状态。愿意从事儿科工作的医生护士越来越少,究竟留下来的是什么人?在他们身上发生着什么样的故事?有没有想过离开?

“上班不敢喝水,因为没时间上厕所”

中午十二点,即使是该吃午饭的时间了,省医院第三住院部11楼也没有要休息的意思。病房里和走廊间贴着卡通壁纸,医院有了些许温柔的成分。

儿科护士长告诉我们:“每天吃饭超过8分钟都算慢的,医院里上班。”小孩子的病情变化是最快的,医生和护士时刻都为病人准备着,丝毫不敢懈怠。

下午查房,医生和护士一行人每个房间查一遍,25个房间,65张床位。其中一位医生已经有七个月的身孕了。她说:“上到啥时候到啥时候嘛。昨天还做了几台手术。”

在医生办公室的角落里,摆放着一张暖色系的行军床,想必也只是一个摆设。茶几上草率地放着热水壶和一个开过封的水果。

加班的时间大于上班的时间,对于儿科的医生护士实属常态。一旦小病人的病情有所变化,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医院,这叫“看得见的加班时间”。

所谓“看不见的加班时间”是指回到家里反思病人病情的时间,查找医学书籍的时间以及琢磨解决方案的时间。一位医生说,他家里的医学书堆起来有1米97。

然而光读书又是没用的,儿科的实践性很强,新生儿体质不同且身体普遍太差,如果生搬硬套书本知识,A不出人命,B也可能出人命。这就要求每一位医生、护士反复思量,在实践中探路。

即使是大年初一,他们也只能轮休,会有医生护士留下来值班。当然不仅仅是儿科,每一个科室都是如此:放鞭炮炸伤眼睛的,吃年夜饭吃坏肚子的……

对于我们来说,大年初一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对于医生护士来说,团圆的日子或许只是另一个星期一。

“若是自己医治的孩子去世,会在心里扇自己耳光”

在第二住院部六楼儿科医生办公室里,从医三十五年的李主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十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具体数字她也记不清了),一个九、十岁的女娃因为头疼、呕吐被送到急诊室,其他体征不算典型。并且她反复出现类似状况,吃药也能好。

年轻的李主任心里闪过一个阴影,但三十多年前的CT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所以李主任决定再观察几天。

当晚,女娃和父亲开心地吃饭、聊天,李主任下班回家。就在第二天李主任上班时,有同事通知她说,那个女娃已经去世了。医生们推测,女娃颅内应是患有肿瘤,一高兴,颅内压增高致死。

李主任为此自责了无数个日夜,她说:“哪有什么见惯生死这回事,医生护士的眼泪都是向里面流的,不会让人看见。”

儿科住院部主管医生还讲述了一个揪心的事情。一个婴儿刚出生几天就被检查出胃上长有七、八公分的肿瘤,该肿瘤是从胎中带来的。还在妇产科住院的母亲还没来得及知道这件事。

对于医生来说,当然要救不留余力地救,可是病床上躺着的只是比巴掌大点的身体,身体上有针眼、有刀疤。医生能做的,只能是收拾好情绪,救。

这位主管医生毕业于重庆军医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儿科专业,因为当年该专业的收分最高,所以他选择了儿科,他笑着说:“炫技嘛。”

他无数次对自己说:“救完这个再也不救了,趁年轻早点转行。”可是从医至今已是二十一个年头,他二十五岁入行,今年已四十六岁。每次接到病人时,他又忍不住去救:“也许我伸把手,孩子就得救了。”有句业内“黑话”是这样说的:手里握着人命,胸前挂着良心。

在其他科室,一个医生面对的是一个成人

在儿科,一个医生面对的是一个小孩,以及一群成人

在儿科门诊待的时间久了,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诶!你轻点嘛,你把我们家娃娃弄疼了!”、“你快点嘛,我们家娃娃这个病耽误不得!”甚至,对护士说:“那个……服务员!端杯水过来哈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科的医生护士被评价为“效率低,收红包,吃回扣,挣黑心钱”。

一次,在住院部,一位小朋友的病情反复发作,医生说病情有待观察。家长急了,找来十多个人怒气腾腾地站在问诊台,拍出一把刀对医生说:“你医还是不医?”

医院门诊,一名护士给小朋友扎针,因为小朋友血管细,所以重新扎了一次,家长冲上去就是一耳光,护士的脸当时就肿得很高。

还有一次在儿科门诊,生病的小朋友需要做CT,家长不干了:“这么一点小病就做CT,晓得你们医生回扣高,但也不能这么坑人呐!”

面对种种质疑,医生和护士并不声张自己的难处,无数次在心里对自己说:算了算了,忍一时风平浪静。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包括助理医师在内,中国共有执业医师.6万,其中仅有3.9%是儿科医师。中国医院许巍等发表的研究文章显示,年中国平均每千个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为他们治疗。

省医院门诊医生这样说:“病人多的时候,一口气要看五十到六十个病人,坐下去又站起来,跟做仰卧起坐一样。”也就是说,他们连上厕所的时候也没有。

儿科俗称“哑”科,大部分儿童不能精准描述自己的感受,医生只能通过细心观察来判断病情,并且儿童通常会不停哭闹。所以,儿科的时间成本远远高于其他科室。省医院的一位医生说,他通常不会开车上班,因为一定是疲劳驾驶。

一提到“收红包,吃回扣”,医生护士们只能苦笑:“如果我们想发财,早就不干这个咯!”

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每一个医学生,在进大学之前,都只是18岁的孩子。他们都怀有一颗想要济世救人的赤诚之心。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学习到高度专业的医学技能,难道是为了收红包?”

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医院儿童肿瘤科,有这样一位医生,她不收病人红包,反倒会给病人塞红包。

这位医生名叫周晨燕,从事的是儿童血液及肿瘤性疾病治疗,她的病人中大部分是患有白血病的小朋友。她也被小朋友唤作“周妈妈”。(详见《成都妈妈和她的个孩子:“我只想再多救一个……”》)

这是一份直接与生命去留打交道,她肩上的压力更是有千斤之重。她说,医生护士的夙愿不过就两个字罢了:康复。至于其他,实在无所求。

“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对于这个问题,周教授回答说:“我有一万个理由不救了,但只有一个理由让我做到现在。”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封病人家属在年写的信:

不仅是这一封信,她的抽屉里,信封、贺卡能叠成几本书了,每一封信都是情。“为什么不走?就一个原因,他们需要周妈妈,那周妈妈就继续救。”周教授坦诚地说。

几乎被问到的所有医生护士都说,只要一听到小朋友叫一声:“叔叔阿姨,谢谢你!”心都会化掉。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种安慰,也是一份情谊。

临走时,一位护士拉着我们说:“等文章出来了,一定要发给我们看哟,我们平时也没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cjjb/934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