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灌肠疗法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中药灌肠,有的是直肠滴入,有的是直肠滴灌,有的称为直肠给药等等,但用法基本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肛门进入到直肠里面,把药物送进去而达到治疗或保健的效果,我们这里统称为小儿灌肠疗法。
这种方法起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蜜煎导法治疗大便不通的记载。
东晋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说“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捣汁。简吹入肛门中,则通。”
唐代孙思邈有用竹筒将药液“灌入肠内,早一罐,晚一罐,”治疗疳症,为最早的保留灌肠技术。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楝白皮醋浸塞谷道中以杀长虫;食盐灌肠以“润燥,通大小便”。
现代研究大肠有吸收和排出毒素的作用,大学教材《生理学》第8版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中:第七节、第三小节大肠的的吸收功能(页):“由于大肠的吸收能力很强,临床也采用直肠灌药的方式作为给药途径”。
《中医儿科学》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51页中“给药方法”包括:口服给药法、鼻饲给药法、蒸汽及气雾吸入法、直肠给药法、注射给药法。
直肠给药法:中药保留灌肠,使药液吸收而不自肛门排出。此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而且对于外感发热、肠胃疾病、水毒内闭等,有较好的疗效。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上册页、页,给药途径及方法中写到:“也可由肛门、直肠灌入”。本书多处写到直肠给药方法。
在国家发展的宏观计划下,年由科技部牵头,组织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直肠给药”明确纳入了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由此将直肠给药的技术带入新高度,同时这也表明,国家对于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同。
最近几年国家限制了门诊输液,小儿灌肠疗法简单易学,相对安全,在基层迅速地开展起来。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的通知,包含有《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文件,对灌肠的适用范围、管理、诊疗环境、操作等有了要求和规范。
其实小儿灌肠疗法只是儿童的一种给药方式而已,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没有什么副作用大小之别,更没有什么依赖之说。
副作用大小跟用药有关,疗效和医生的诊疗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