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超声是指在超声监视或引导下进行诊断与治疗操作的总称[1]。近三十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介入超声得到了快速发展。介入性超声技术与临床的完美结合日益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在不断完善、提高和创新的基础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众多领域疾病的微创诊疗,涉及范围涵盖了肝、胆囊、胰腺、脾、泌尿、男性生殖系、女性盆腔、肺、纵隔、甲状腺、乳腺、浅表淋巴结及肌肉骨骼等几乎所有系统和器官的病变[2,3,4],其应用规模仍在继续扩大。儿科介入性超声技术应用起步较晚,仅在肝、肾及浅表软组织等领域开展了工作[5,6,7],尚未形成系统诊疗模式。同时,具有儿科介入性超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介入超声在儿科领域应用范围的拓展。开展儿科介入超声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介入超声医师需要具备影像诊断、临床医疗基础知识和介入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需要临床多科室的密切协作与相互配合,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周密精心的术后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儿科专业的热爱,因此,规范化培养具有儿科介入超声技能的人才,对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与稳健运行已迫在眉睫。一、儿科介入超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介入超声在儿科疾病诊治领域的应用与拓展,急需大量与之配套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为适应未来微创医学的发展需求,需要对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构建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儿科介入超声作为一项新兴的诊疗技术,涉及超声影像学、放射影像学、肿瘤学、儿外科学、儿内科学、病理学、基因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综合知识技能。介入超声医师是诊疗过程的核心,按照复合型人才目标定位确定培养体系,其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临床能力、工作经验及操作技能,对患儿诊疗方案的决策、操作过程能否成功实施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确立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强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8],构建“影像-临床-介入”一体化的儿科介入超声人才培养模式,以超声影像和放射影像诊断为基础,经儿科临床基础知识培训后进行系统的介入操作技能培训。儿科介入超声的特殊性在于诊治对象为儿童。小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处于逐步发育成熟时期,应充分重视小儿“无痛无恐”的需求,将人文医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贯彻到儿科介入超声医师的培训体系中。因此,需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儿科介入超声医师培训体系,以满足新兴学科稳步发展需求及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二、儿科介入超声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规范化培训体系是培养儿科介入超声医师的基础。介入超声学科包括超声诊断和介入治疗,明确诊断、科学评估及术前准备是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的前提,介入操作则是介入超声的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儿科介入超声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国内外介入超声诊疗模式和经验,结合儿科专业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一套“影像-临床-介入”的一体化培训体系,稳步开展、逐步拓宽应用领域,将有利于学科整体建设与发展。介入超声医师的筛选与选拔至关重要,随着介入性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超声医师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时三维成像、超声造影、微血流成像、弹性成像及黏弹性成像等新技术为儿科介入超声精准应用和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9]。若医师培养的主要目标仅侧重于影像和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无疑是作坊式手工匠模式。针对国内缺乏系统化介入超声培训模式的现状,可通过理论学习、模拟操作及临床实践3个阶段的介入培训提高效果。为培养医师对临床各种病变的综合诊断能力及过硬的操作本领,应对所有从事介入超声工作的医师进行各相关内容的规范化培训,包括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无菌观念的培养、介入流程及介入操作的实施、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等。通过理论指导、现场带教等教学方法,夯实医师基本功。模拟操作可在离体实验、实验动物及穿刺仿真模型上进行训练,锻造操作技能和培养娴熟技巧。儿科患者年龄跨度大的特点,需要介入医师充分了解仪器、超声探头、引导装置及穿刺器具等性能特点,选择适合个体的超声探头类型及穿刺器具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人才临床诊治与操作技能的能力培养;采用操作与考核同抓的方式,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形成全面规范化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培养人才在临床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不断改进与完善诊疗技术与方法,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实践操作,按照现场观摩、辅助操作和实际操作3个步骤进行学习,进行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多层次的临床教学训练。通过规范化培养与训练,提高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介入超声医师学习曲线更有效,进而实现介入超声技术在儿科快速发展的目标。面对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人文医学的转变,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人文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在诊治过程中营造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氛围,并着力提升团队合作、健康教育、围手术期护理等方面的能力。此外,以患儿为中心,摒弃故步自封,多学科密切协作,也是儿科介入超声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儿科介入超声医师培养展望临床需求推进科研创新,科研创新转化为临床应用,促进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融合发展,建立临床技能与科研创新一体化培养模式,从而提升临床人才研究与实践水平,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介入超声医师、儿科医师以及重症监护医师对超声影像在危重症患儿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用的日益重视,介入超声的应用范围也将逐渐扩展到一些危重症患儿的床旁诊治中。我国各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应充分依托儿科医联体、互联网平台等,才能做到及时传递、推广更新、互相交流儿科介入超声新技术,进而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并扩大发展规模。综上所述,儿科介入超声的发展必将经历一个从技术普及、进步、熟练、创新的发展过程,即从穿刺活检、置管引流、注药治疗到消融治疗及粒子植入的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也必将在诸多方面对临床应用和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构建儿科介入超声医师规范化培养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引领,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可为我国儿科介入超声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原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