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本书相比,被禁的巨婴国有点小儿科

时间:2021/7/15 15:29:27 来源:儿科_儿科常识_儿科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PhotobyWilliamBoutonUnsplash

洞主

年,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新书《巨婴国》上市,随后引起热议,赞美与抨击不断。虽然《巨婴国》不久因“质量原因”下架,但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巨婴”这个模糊而极具冲击力的词汇深入人心。我曾专门写过一篇读书心得谈论它。

如果仔细看过《巨婴国》,会发现关于“巨婴”的许多文化层面的论据和观点,都来自一本书,就是历史文化学者孙隆基的《Z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后文简称《深层结构》)。

孙隆基可以说是资深的历史文化研究者,他在年生于重庆,年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

虽然和《巨婴国》字数相差不多,但《深层结构》至少在信息量上,是《巨婴国》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两本书的角度、深度、层次感,都不在一个量级。

用字说透《巨婴国》绰绰有余,而对于《深层结构》这本书,本文只能尽可能展现其精髓。

1.

我们文化对人的设计:

「二人」关系中个体无价值

贯穿《深层结构》全书的轴心概念是:“二人”关系。

①什么是「二人」关系

孙隆基认为,我们文化对“人”的定义和设计,倾向于将明确的“自我”疆界铲除,所谓“仁者,人也”,从字体结构看,“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也就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只有一方依附于另一方,才能定义其中一方的存在意义,而独立的个体没有价值,“个人”没有合法性。

在中文世界,“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孤陋寡闻”等成语,就带有偏向地认为一个人的状态,是不好的状态,个人的见识,总是浅薄和无知。

又比如“自私”“徇私”“私心”“私生活”“儿女私情”等本土词汇,一直带有倾向性地认为“个人”是不道德的主体。类似的文化气息,不止弥漫在平民的世俗生活,在某些时空也常常与权威系统的意识引导方向一致,比如“大公无私”“斗私批修”的口号即是佐证。

孙隆基看来,在熟人圈层,人们的潜意识常常希望,自己与亲友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比如与朋友出去吃饭,会由衷或仪式性地争着埋单,双方一起乘车,会由一方付全部车资,下一次再换一个付全部车资。人们习惯于拒绝西方常见的“AA制”,认为那是“没人情味”“小气”“自私”“丢面子”“不会做人”的代名词;人们乐于因自己付钱的“大度”,而被周围人肯定,比起善良、热情、细心等自发的品德,似乎只有自己被其他人肯定时,才会觉得原本作为个体的自己,终于拥有了价值。

②「自律」与「他律」

小学时,我的数学成绩比较好,但直到5年级被老师着重表扬后,才开始对数学充满热情,我知道,这只是因为自己希望再次被表扬。被他人夸赞时,我才觉得“无用”的数学充满意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曾仅仅为了老师的夸赞而学习,仅仅为了同学的肯定而努力,仅仅为了一个可以向外界证明的学历而拼搏?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习惯于将自我意义的“绝对定价权”,完全交给他人?假如,你发自内心热爱阅读、电影、健身、游戏……而没有获得外部的认可与鼓励,你是否还能坚守住这份热爱?

从表层结果看,自我的意义由外界赋予,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社会道德赞赏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好人”,批判逾规越矩、自私自利的“坏人”。人们追逐外界认可的同时,外界也对人们施以道德制约。

然而,孙隆基在《深层结构》一书中谈到,依赖外界认可与限制来生活的人,依托“他律”而非“自律”来处事的人,一旦“他律”消失,比如躲到房间、匿名上网、混入群体后,内心的恶意与肆无忌惮,将会最大程度地爆发。这时你也就明白,为何很多人上了大学,考试压力减弱后就沉迷游戏;为何一个平日善言善语的人,上网发言时会化身“喷子”;为何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代表团体说话时,却善于党同伐异,对不是“自己人”的人破口大骂。

③人情磁力场的普遍性渗透

在“二人”文化的熏染中,人情的磁力场渗透至生活的每个角落。很多人真诚地以对方为重,却自觉不自觉地使对方欠下“人情债”,比如工作中给新领导塞红包,给并无真实感情的同事小恩小惠,这样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他们帮忙时,对方会因为人情压力不好意思拒绝。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倾向于区分权益范围和友情范围,在有感情的亲人朋友之间谈感情,在没感情的同事之间只谈工作,而不是将自己的职责,依附和寄希望于他人的人情回馈。

当然,这不是说西方人完全不肯帮助别人,孙隆基拿美国人举例,他谈到美国人对他人的帮助,由施恩者做主,而不是暗含“人情债回报”等隐性条件或身不由己的行为。这种施恩,往往仅仅是为了对他人表达好感,而不带其他目的。因为,他们怕被别人利用,认为他人过分依赖自己是一种“剥削”;自己过分照顾别人,也会被认为是对别人个体自主能力的侮辱,而且有用“人情债”控制他人的嫌疑。他们的原则是:非到万不得已不求人,以开口求助为耻。

④人情磁力场下的被放纵的私欲

我们的文化环境里,人情磁力场之下,通常暗藏控制他人的私欲。在旧时代,当父母干涉子女婚姻,导致破坏孩子的幸福时,长辈往往会说,“我们是为你好!”潜台词是,子女不完全属于自己,也是父母的一部分,子女没有对自己婚姻的全部支配权,作为“二人”关系与共生逻辑里的父母,有支配权,甚至是主宰权。

在家庭之中,由于人的所作所为,可以不被“家外”看到,无需向外获得认可,保有“面子”,这时候“二人”中的人身依附关系愈加强烈,子女不被看作独立个体,而外部道德的制约力量消失殆尽,父母似乎拥有了生杀予夺大权。

《深层结构》一书中谈到,许多父母心里觉得,孩子的婚姻,要着重考虑长辈的感受,这是“听话”“懂事”的表现,是理所应当的。文化的惯性,让太多人习以为常。掌控者只看到“人情”,却意识不到自己的私欲。私欲不受限制,则会在无限膨胀中获得极大破坏力。

2.

社会对个人的权威主义笼罩:

个体工具化人格发展停滞

在孙隆基看来,传统社会里这种“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到了现代,对应关系更明显地扩张至社群与集体关系,几千年来,这种超稳定的“深层结构”从未改变。

直观而言,“二人”关系的演变,是从“怎么做事才能让父母高兴,让亲友夸奖”,到“这样做事在全村都抬不起头,是丢自己家的脸”,在“二人”范围扩大至社会的同时,个人的工具化倾向以及个体人格的压抑,也愈发明显。

①个体工具化

拿两性婚姻来说,传统社会认为“二人”关系的最基本形态是阴阳之道,也就是男女之间的生殖原理,《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

传统时代的婚姻通常由长辈安排,比如母亲拿着孩子的相片到公园约对方相亲,选择标准主要是家庭背景以及母亲的个人偏好,最终目的是孕育更好的后代。而对于要结婚的双方,两性之间的真正喜悦与爱意,不被考虑在内,个人多半只能俯首听命。

正如鲁迅在杂文集《热风》里的一句话,“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

个体不知不觉成为繁衍子嗣的工具,尤其是当权威系统对此进行鼓吹之时。作为曾经某权威组织的领袖,蒋介石曾说,“生命之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延续新的生命,孙隆基说,这可谓一种“繁殖史观”。

现如今,虽说许多人的个体意识觉醒,婚姻自主权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在很多地带,尤其是偏远地区,人,尤其是女性,长大后仍被视为繁殖的工具,即使表面看来是自由婚姻,长者的干预和支配仍然大行其道,他们说着类似“这是为你好”的话,潜台词却往往是“和谁谁谁结婚孩子长相会更好,家里会更有钱,孩子更有保障”。孙隆基说:

因为个体受到严重的“非性化”的摧残,在许多个例中他(她)都丧失了自己去择偶的能力,而必须由父母、亲戚、朋友或组织代劳。

②人格发展停滞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将人格发展分为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虽然精神分析学的严谨性在当今备受质疑,但仍可作为人格分析的依据之一。

婴儿在0-6个月(也有说法是0-1岁)属于口欲期,TA和母亲属于共生关系,会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是一个人,TA会把母亲的乳房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自身的行为,往往依据母亲的反馈,TA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

社会文化塑造下的父母,他们在教养子女时,甚至一直到孩子长大成人,在潜意识里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也让孩子认为父母是TA的一部分。比如认为孩子选择跟谁结婚,理应考虑父母的感受,孩子也常常会顾虑自己的伴侣,是否讨父母喜欢。

孙隆基认为,这类人在生理上已经发育长大,但在人格心理上却停留在口欲期,行为做事总是将父母和外界的反馈当做主要动力。对于这类人而言,要么为他人而活,要么在他人视野之外放肆纵欲,以为这就是为自己而活。当他们为人父母,文化和思维的惯性会继续传递。孙隆基说:

文化的符号系统里,外在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压力,在个人心灵中造成的比重,远远地压倒个人自我心理状态的知觉程度。

3.

如何评价这本书

在《深层结构》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展开或难以展开,比如在我们文化里什么叫做“身”,什么是“心”,什么是“良知系统”,比如国与社会的关系,国的“心态”等等。

①优点

纵观全书,作者没有妄图下一个确凿而宏大的结论,比如《巨婴国》一书认为多数人都是“巨婴”,比如作家柏杨认为我们生活在“酱缸文化”里,《深层结构》一书也从未用一些案例直接得出终极观点,比如某本书通过部分现象归因,认为日本文化可以用“菊与刀”概括。

《深层结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指出问题,并多角度层层剖析问题,它时常对比我们与西方的不同之处,但没有暗示那些痼疾只存在于某个国度。它让从未意识到某些问题的人产生思索,反思生活。

②缺陷

当然,由于全书批判色彩贯穿始终,容易让人误以为书中分析的文化特征,是绝对的劣根。作者对反复言说的“二人”关系,总体呈批判态度,然而联系现实就会发现,我们与他人建立友情等关联,依据外界反馈指导行动,本身没有问题,人与人的情感连接、外界的鼓励,也常常是自我更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一个度。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完全依赖家人、朋友、组织的反馈行事,依赖外界的认可前进,一味模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个体意识完全丧失,则会失去独立性,丧失自主选择的能力,并在外部压力消失时容易放浪形骸;当一个人总是通过给与对方“人情”,满足控制欲,获得未来的安全感,由于TA强行与对方构成依附性的连接,于是在TA给对方带来困扰和苦痛的同时,独立做事的能力也将渐渐不复存在。

另外,由于《深层结构》这本书初版写于年,其中部分例子已经有些过时。上世纪末,海德格尔、萨特、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开始在大陆流行,至今,个体意识觉醒的人越来越多。

存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只有从他人构筑的社会角色中撤出,并且以自我作为基地,对外部的角色做出内省式的再考虑时,TA的“存在”才开始浮现,反之,TA就会成为一个没有自己面目的“无名人”。

去什么学校上学才是好的?怎样与朋友联系才是对的?挣多少钱才是成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觉,那些在一个人出生前就被外界规定好的“唯一正确路线”都是胡扯,人首先应该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应该自发地了解规则,认知世界,主动地选择自己想要走哪条人生路。他人的连接与外界的反馈,是一个参照,而不是唯一的依靠。

对于《深层结构》这本书,我还是那句话:重要的是获得启迪,引发思考,而不是完全相信它。

洞穴时刻

没有个体意识的人

要么混沌并快乐着

要么混沌并痛苦着

部分往期文章

?点击蓝色字即可阅读?

被禁的《巨婴国》究竟讲了什么

混蛋逻辑下的亲子关系

祥林嫂的噩梦傲慢与偏见

共谋的大屠杀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图片

来自网络

排版

洞主

洞主

谢谢支持我会一直写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gc.org/cjjb/1130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