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年北京市妇幼健康工作要点》,提出推动妇幼健康中医药服务融合发展。推广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生殖保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建立中西医协作诊疗模式,强化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专科,推进妇幼保健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优化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中西医结合医疗保健服务。实施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建立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培养中医药业务骨干。
以下是通知全文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年北京市妇幼健康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区卫生健康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妇幼健康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我委制定了《年北京市妇幼健康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年3月10日
年北京市妇幼健康工作要点
年北京市妇幼健康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坚持需求导向及系统思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服务更加均衡、优质、高效,切实提升妇女儿童健康获得感,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周年。
一、加强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妇幼健康事业各方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发挥妇幼健康历史传承和发展优势,打造妇幼健康服务优质品牌和闪亮名片,推出一批妇幼健康文化建设特色单位,树立可敬可信可学的行业榜样。
二、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
落实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妇幼保健机构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影像、核酸检测等设施设备配备,推进产房设立手术室,发挥发热门诊作用,提升新发传染病早期识别、疾病预警和诊治能力。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规范分诊救治,落实报告制度,强化院感防控,加强人员培训,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家长等重点人群健康宣教。
三、系统推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做好“两纲”“十三五”规划评估和经验总结,科学规划“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妇幼健康服务体系、重点指标、重大项目和重要任务。坚持“大健康、大妇幼”理念,加强部门协同,争取社会支持,共同推进妇幼健康事业协调、开放、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改善服务环境及条件。扩大妇幼保健院评审覆盖面,实施妇幼保健院高质量服务“七五行动”,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加强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全面落实职责任务,提升服务能力与管理运行水平。扩大国家妇幼保健机构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区,推动落实“两个允许”,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妇幼保健专科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总结推广前期经验成果,遴选建设新一批专科单位。建立社区妇女、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化、常态化管理机制,对全市社区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开展动态评估,提高AA和AAA级规范化门诊覆盖面,促进提档升级。
五、全力保障母婴安全
优化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网络,提升母婴安全保障水平。密切监测母婴安全形势,巩固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风险评估及预警,实施保障母婴安全“三步”台账、“三链”管理和“三项”行动,开展飞行检查,强化节假日抽查。实施胎儿宫内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完善危重新生儿转诊指征,强化产儿科合作,全面推进助产机构窒息复苏团队建设。重点推进妇幼保健院、区域医疗中心和三级助产机构新生儿科(病室)建设,开展各区急救中心站危重新生儿转运设备使用评估,提高辖区新生儿转运效率。深化落实病历月研及演练评价制度,标化第二批危重孕产妇常见并发症合并症诊治流程,标化新生儿重点疾病救治流程,开展危重新生儿救治演练与考核,提升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能力。完善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规范,加强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等适宜技术推广。
六、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推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统筹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避孕药具发放、优生咨询指导等全方位健康服务,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科学备孕指导、孕前保健健康处方、妊娠风险提示、遗传咨询等系统连续服务,探索建立孕前-围孕保健服务模式。联合多部门强化宣传,引导目标人群主动接受婚前孕前保健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推进全市婚姻登记与婚前孕前保健一站式便民服务全覆盖,开展婚前孕前保健优质服务单位评估。落实国家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推进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机构能力建设,全面开展产前筛查机构评估。实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搭建多学科会诊平台,加强出生缺陷监测精细化管理及数据开发利用,提高产前筛查、诊断水平。推动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服务管理。深化新生儿疾病筛查和0-6岁儿童残疾筛查服务,完善儿童遗传代谢病诊治平台建设,强化筛查异常儿童绿色转诊与随访服务,提高诊断服务优质性与信息管理精准性。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多元保障机制宣传,开展实施效果阶段评估,探索出生缺陷保险多元参与模式。
七、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